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首頁亞洲印度
:::

基本國情

+more
˙地理位置:位於亞洲次大陸,自北方喜馬拉雅山起,經恆河平原及德干高原,向南伸入印度洋,西瀕阿拉伯海,東濱孟加拉灣。 ˙首都:新德里。 ˙面積:328萬7000餘平方公里。 ˙人口:1,399,179,585人 (2023 est.)。 ˙語言:憲法中所列之官方語文有22種,其中印度文及英文居首要地位,政府部門之公文及法律文件皆以該兩種語文為主。 ˙宗教:屬多元宗教文化,印度八成人口信奉印度教,其餘為回教、錫克教、耆那教、佛教、拜火教及基督教等。 ˙幣制:印度盧比(Indian Rupee)。 ˙匯率:1US$=83.27 Indian Rupee (2023年底)。 ˙政治制度:聯邦內閣制。 ˙主要輸出項目(2022年):工程商品(24.2%)、石油產品(20.9%)、寶石及珠寶(8.6%)、藥品(5.6%)等。 ˙主要輸入項目(2022年):石油產品(28.9%)、電子產品(11.2%)、機械(6.2%)、黃金(5.1%)等。 ˙主要出口國家(2022年):美國(17.7%)、阿拉伯聯合大公國(6.9%)、荷蘭(4.1%)、中國大陸(3.3%)等。 ˙主要進口國家(2022年):中國大陸(14.2%)、阿拉伯聯合大公國(7.5%)、美國(7.2%)、沙烏地阿拉伯(6.4%)等。 ˙我對該國輸出:6,010.55百萬美元 (2023年)。 ˙我自該國輸入:2,212.01百萬美元 (2023年)。 註: 1. 地理位置、首都、面積、語言、宗教、幣制、政治制度等資料來自外交部,國家相關資訊。 2. 人口數取自CIA資訊。 3. 匯率、主要輸出入項目、主要進出口國家取自EIU資訊。 4. 輸出入貿易額取自經濟部國際貿易署。
回到首頁亞洲印度綜合評論印度政經概況
:::

印度政經概況

編輯: 張珮瑩

2020/10/22列印

一、政治概況
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家,全國28邦及9個中央直轄區(Union Territories),政體為聯邦內閣制,總統為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和軍隊統帥,但實際權力有限,功能以儀式及象徵性者居多,總統由國會兩院及地方議會(State Assemblies)組成之選舉團推舉,任期5年,第14任總統柯文德(Ram Nath Kovind)於2017年7月25日就任,下屆總統選舉將於2022年7月舉行。政務由總理及各部會首長組成之內閣負責。
兩院制國會分上議院(Council of States或Rajya Sabha)、下議院;上議院計245名議員,任期6年,其中233名由各州議會和地區議會以比例代表投票方式間接選舉產生,12名由總統任命,成員每2年改選三分之一。下議院計545名議員,任期5年,其中543名由普選產生,2名由總統任命。
印度全國性政黨計有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簡稱人民黨,BJP)、國大黨(Indian National Congress,簡稱INC)、印度馬克斯主義共產黨(CPM)、民族主義國大黨(NCP)、印度共產黨(CPI)、多數人民黨(BSP)及草根國大黨(AITC)等7黨。參與2019年4~5月大選之地方性政黨約674黨;總計在下議院(House of the People或Lok Sabha)擁有席次之政黨計33黨。
莫迪(Narendra Modi)於2014年5月初任總理,推出多項改革措施,包括放寬外商直接投資上限,推出「在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數位印度(Digital India)、工業開發走廊、智慧城市等,為投資招商政策主軸,積極引入外資,藉此將印度轉型為全球製造中心。
國會大選於2019年4月11日~5月19日分七階段舉行,5月23日公布大選結果,莫迪總理領導的人民黨(BJP)再度贏得勝利,一舉囊括國會下議院過半數席次(共獲303席),並與友黨聯合組成「國家民主聯盟」(NDA,共佔353席),莫迪連任總理,於2019年5月30日宣誓就職。之後陸續在各邦地方選舉獲勝,印度人民黨(BJP)已絕對掌控印度政局,成為繼開國之國大黨(INC)之後印度一黨獨大之政黨。
莫迪總理領導之印度人民黨(BJP)主張印度教民族主義,2019年8月5日以憲法第370條為臨時條款為由,以總統行政命令、具爭議性地廢除唯一穆斯林多數的查謨和喀什米爾(Jammu and Kashmir) 的有限自治權,國會通過自2019年10月31日起分割為查謨和喀什米爾中央直轄區、及拉達克(Ladakh)中央直轄區。2019年12月推行公民法修正案(Citizenship Act 2019 Amendment)及全國公民登記(National Register of Citizens),回教人口遭邊緣化,引發東北部阿薩姆邦(Assam)早年移民喪失印度國籍之疑慮,致與巴基斯坦緊張局勢加劇,宗教團體的抗議活動和社區衝突持續威脅政治穩定。
今(2020)年6月,中、印於拉達克(Ladakh)的Galwan Valley大幅增兵,印度反中情緒升溫,以國安與國民隱私風險為由,封鎖抖音等中國大陸APP,並禁止中國大陸華為參與印度5G部署;另方面,中國大陸對印度自中國大陸進口商品增加非關稅壁壘,例如,印度高度依賴自中國大陸進口製藥和醫療器械製造業產品等,必須尋求其他進口來源,以確保供應多樣化。印度和中國大陸多次雙邊會議未能阻止邊界(拉達克Ladakh與西藏地區)緊張局勢,預估今年11月~2021年3月因極端天氣條件邊境對抗可能暫停,然而2021年邊界緊張局勢提升,將使貿易關係進一步惡化、導致商業和投資削減。
印度銀行產業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簡稱新冠肺炎)危機之前,已著手處理不良貸款(Non-performing Loans,簡稱NPL)問題,今(2020)年3月底不良放款率為8.5%,繼之疫情封鎖,擴大銀行和非銀行金融公司(NonBanking Financial Companies,簡稱NBFC) 不良放款日益嚴重;政府因應疫情提供貸款暫停償付措施、已於8月屆期,在經濟壓力下,眾多企業和家計單位面臨無法償付貸款本息情形,未來逾90天的未償還期,不良貸款餘額將於2021年提高,依據印度中央銀行(The Reserve Bank of India,簡稱RBI或央行)金融穩定報告,預測2021年3月不良放款率將升至14.7%。預測政府將採行對主要銀行注資或對部分銀行進行合併等政策。
截至今年10月印度新冠肺炎(COVID-19)累計確診人數逾765萬,全球第2,累計死亡人數逾11萬,全球第3,政府將在未來數月內,對邦、城市採取局部收容措施,以減緩地區醫療保健系統壓力。短期內印度將持續受到經濟疲弱及與中國大陸緊張關係之困擾。為能支持長期經濟成長,政府必須進行危機後政策改革,例如開放更多經濟部門加強民營化策略等。
二、經濟概況及展望
印度國土面積全球第7,為世界10大礦藏國之一,具備煤、原油、天然氣等能源礦產,鐵、銅、鋅、金、鎂等多種金屬礦產及雲母、花崗石、大理石、石灰石等數十種非金屬礦產與各種稀有金屬礦產。其中鐵礦蘊藏為全球3%、煤為全球10%、鐵礬土占全球4%;另雲母礦產量全球第1,重晶石(barytes)第2、鉻鐵礦第4,鐵礬土第6,錳第7、鋁第10、粗鋼第11等。
估計2020年7月人口數13億2,609萬3,247人。2020/21(2020/04~2021/03)財務年度平均每人GDP為1,920美元,產業結構中農業、工業及服務業占GDP產值分別約為20.0%、27.8%、45.0%。
(一)、總體經濟
印度2016年11月因實施「廢鈔措施」(Demonetisation)經濟一度陷入低迷,政府提出多項結構性改革政策、公部門投資,2017年3月13日解除提款限制,糾正廢鈔措施之負面效應,帶動行動數位支付,擴大徵稅資訊,降低商品和服務稅(GST)刺激消費成長,2017/18財年實質GDP成長率為7.0%。
2018年經濟減速因素主要源自國內,公營銀行仍在處理2000年以來累積之不良放款(NPL)問題,信貸供應受到限制;城市缺乏投資,農村家庭因多年價格疲弱和氣候影響、長期存在財務壓力,小企業和消費者尋求非銀行金融公司(NBFC)的金融服務,2018年 10 月非銀行金融公司(NBFC) Infrastructure Leasing & Financial Services (簡稱 IL & FS)一系列債務違約造成流動性危機、遭政府接管,對經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2018/19財年實質GDP成長率6.1%。
民間投資為釋放該國經濟成長潛力關鍵,2019年大選結果有助維持政治穩定,但因商業信心低迷、在銀行更趨嚴格授信條件下,民間投資發展有所限制。銀行體系之不良放款率(NPL)9.3%,雖呈下降情形,仍高於國際平均6.9%,銀行信貸更趨謹慎,2019年11月印度央行(RBI)將融資公司Dewan Housing Finance Corp移交破產法庭;央行(RBI)多次降息擬導向經濟面成長,亦受到不良金融體系問題未能達到全面實質效果。民間投資與消費不足,信用緊縮影響經濟活動,生產及銷售均面臨壓力,稅收不足更限縮政府支出,加以全球經濟不景氣等,經濟成長下滑,估計2019/20財年實質GDP成長率4.2%。
2020年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衝擊,印度人口眾多且醫療基礎設施薄弱,為遏阻疫情擴散,自今(2020)年3月25日實施全國封鎖(National Lockdown),非疫情隔離區自6月初逐步解封,因封鎖措施影響,4~6月經濟較上年同期萎縮23.9%,由於政府無法控制疫情傳播,採取間歇性的封鎖措施,7~9月之季度經濟持續收縮。9月中旬疫情感染達到高峰,但該疾病的傳播仍持續猖獗,所造成的廣泛經濟損失,凸顯社會動盪的風險,同時,金融產業不良貸款上升對銀行資產負債表產生負面影響,持續對經濟成長構成壓力,限制投資和消費,全球需求前景疲弱,預估2020/21財年實質GDP成長率為萎縮8.5%,此為自1947年印度獨立以來經濟活動最嚴重的年度下降。預測2021/22財年實質GDP成長率為6.7%。
(二)、通貨膨脹
2017年食品類價格上升,因銀行成本下降,流動性佳致貸款利率下調,全年CPI年增率平均為3.3%。2018年蔬菜、糖和豆類供過於求,價格下跌,因住房、教育、娛樂服務及醫療保健價格上漲,印度盧比(Indian Rupee)貶值,燃料價格調升,2018年CPI年增率平均3.9%。
糧食、石油價格為推動通貨膨脹之關鍵因素,2019年食品價格指數維持漲幅,2019年中央銀行(RBI)連續降息,2019年CPI年增率平均為3.7%,符合印度央行(RBI)設定通貨膨脹目標2%~6%區間。
食品在消費者價格指數中權重約40%,2020年季風因素,加以封鎖政策期間食品類價格保持較高水準,致消費者物價強勁上漲。逐步解封後食品類供應限制緩解,8月份食品類價格漲幅由7月份的9.3%、略微下降至9.1%,同期間因汽油和柴油價格上漲,運輸、通訊價格增速由7月10.3%、增至8月11.1%。預計豐收季節2020年11月開始、供應改善,將有助食品類價格緩和,加以比較基期(2019年基數)較高,通貨膨脹將有所減速。預估2020年及2021年CPI年增率平均分別為5.2%及4.0%。
(三)、財政情況
2014年人民黨(BJP)執政後,積極改革前朝政府之補助措施、並推動相關財稅及經濟結構改革,減少財政支出,2017/18財年經常性預算支出僅提高6%,財政赤字占GDP比重為3.5%。2018/19財年個人所得稅、企業稅收等直接稅收基礎增加,但因商品稅率下降,商品及服務稅(GST)收入未及目標值,關務、消費稅收入持平,央行股息收入及電信通訊使用費等收入增加;由於道路、鐵路和國防支出增加,政府資本支出增加,2018/19財年財政赤字占GDP比重為3.4%。
財政責任和預算管理法(the Fiscal Responsibility and Budget Management Act)規定財政赤字占GDP比重目標為3%、預留超支空間0.5%。2019年經濟成長放緩、政府於2019年9月採行財政政策刺激方案,調降企業所得稅稅率由30%降至22%,取消股息分配稅,收入基礎減少和稅率降低致稅收下降,政府拆售國營企業持股籌資成效未如預期(如印度航空公司Air India),估計2019/20財年財政赤字占GDP比重將擴大為4.6%。
政府努力因應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負面衝擊,支出增加,3月全國封鎖,政府為將食品、現金分配給最貧窮和亦受疫情影響之弱勢民眾,宣布1.7兆印度盧比(約GDP的0.8%)刺激計畫。5月中推出約GDP的5%財政刺激方案,側重對企業、弱勢家庭、工人及農業部門提供協助,致2020/21財年財政赤字顯著超出其已擴大之赤字目標(目標為財政赤字占GDP比重3.8%)。政府支出占GDP比重由2019/20財年之13.4%、於2020/21財年升至16.1%,估計2020/21、2021/22財年財政赤字占GDP比重分別為7.9%、6.8%。
(四)、對外貿易及國際收支
印度因人口眾多,市場需求大,許多產品當地無法產製,或無法與國外物美價廉之貨品相比,乃仰賴國外進口,加上大量進口原油以因應經濟發展所需,貨品貿易呈現逆差,服務業係主要創匯產業。
2018年精煉石油出口成長,印度盧比貶值,推動電子、化學品、醫藥、機械、紡織品出口成長,然而受到金屬、皮革製品出口萎縮影響下,全年出口增幅(9.21%)低於進口增幅(14.73%),商品貿易逆差由上(2017)年1,481億美元、增至1,867億美元。雖服務帳、所得帳均較上年提高,2018年經常帳赤字攀升至656億美元,經常帳赤字占GDP比重為2.4%。
2019年國內商業信心疲弱及全球需求趨緩,出、進口均呈下降,降幅分別為0.24%、5.76%,商品貿易逆差降至1,577億美元。服務帳、所得帳均較上年提高,2019年經常帳赤字降至298億美元,經常帳赤字占GDP比重為1.0%。
2020年因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打擊全球貿易,外部需求下降,內需減弱亦抑制進口,預計出、進口均呈持續下降,商品貿易逆差降至958億美元,估計服務帳、所得帳持續順差,經常帳轉呈盈餘245億美元,經常帳盈餘占GDP比重為0.9%。預估2021年出、進口將呈增加,經常帳赤字占GDP比重為0.8%。
(五)、匯率
2017年政府簡化外商直接投資規定,提高於房地產、機場、航空運輸服務、電子商務投資上限,外國直接投資淨流入強勁等,2017年年底印度盧比兌美元匯率由2016年68.0 : US$1、於2017年年底升值為63.9 :US$1。
2018年印度經常帳赤字加劇,前3季國際油價上漲,美國按季4次升息、美元升值,投資者資本外流,支撐印度盧比強勁因素消退,2018年年底印度盧比兌美元匯率貶值為69.8:US$1。
2019年美國3度降息,印度經濟成長不如預期,商品貿易逆差下降,經常帳赤字縮小,年底印度盧比兌美元匯率續貶為71.3:US$1。
預估2020年由於進口降幅高於出口降幅,貿易逆差收窄,經常帳轉呈盈餘,因印度仍在努力應對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感染,區域封鎖造成供應中斷,外匯存底餘額約可支付11個月進口,有助於印度盧比免於大幅貶值,然因經濟前景不佳,估計2020年年底印度盧比兌美元匯率為75.4:US$1。
(六)、外債情況及外匯存底
印度近年外債總額逐年攀升,2018、2019年底外債總額5,214億美元、5,421億美元,外匯存底為3,744.25億美元、4,323.78億美元;外債總額均較外匯存底餘額為高。
2018、2019年底外匯存底支付進口能力分別為6.99個月及8.37個月,債負比率均為10.0%;短債占外債比重分別為19.98%及18.9%;短債占外匯存底比重分別為27.82%及24.65%。
預測2020年底外債總額為5,237億美元,債負比率11.1%, 2020年底外匯存底升至5,036.63億美元,外債總額仍高於外匯存底,外匯存底支付進口能力11.1個月,短債占外債比重17.8%,短債占外匯存底比重25.9%。整體而言,外匯存底支付進口能力尚可。
三、對外關係及主要貿易國家占比
印度於1945年10月30日加入聯合國,與世界160餘國建立外交關係,亦為眾多國際組織的成員。印度向來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倡導不結盟運動,曾擔任不結盟運動組織主席國;近年隨其經濟快速成長,已成為主要新興大國,國際地位及影響力與日俱增。
印度外交政策重點為強調睦鄰優先政策,積極加強與其鄰國之關係,更積極推動大國外交,加強與美國、日本、俄羅斯、英國、法國及德國等國交往;積極參與各項國際組織;近年來努力爭取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
莫迪總理於2014年5月26日就任後,將「東望政策」(Look East Policy)重新定位為「東行政策」(Act East Policy),在外交上頻頻出訪世界各國,積極進行「遠交睦鄰」外交,莫迪總理已在全球六大洲進行50餘次訪問,出席聯合國大會,到訪60餘個國家;並積極加強與東協成員國之關係。2018年6月莫迪總理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中提出印度「印太願景」,主張推動自由、開放、包容的印太地區。
由東盟(ASEAN)10國、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等國共同擬議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簡稱RCEP)」貿易協定,印度2019年11月中途退出、暫不加入,主要原因為印度屬內需導向經濟體,惟恐降低關稅,其他國家廉價產品湧入,將危及印度中小企業。政府決定暫不加入RCEP後,擬將重心轉移至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
對外貿易方面, 2019年主要輸出項目為石油產品(13.7%)、寶石和珠寶(11.4%)、機械(6.6%)、有機化學品(5.7%)等;主要輸入項目為礦物燃料(32.0%)、貴金屬和寶石(12.5%)、電子產品(10.5%)、機械(9.2%)等。
2019年印度主要出口目的地國家或地區為美國(16.4%)、阿拉伯聯合大公國(9.1%)、中國大陸(5.2%)、香港(3.6%)等,主要進口來源國家為中國大陸(13.6%)、美國(6.9%)、阿拉伯聯合大公國(6.0%)、沙烏地阿拉伯(5.4%)等。
四、與我國雙邊貿易
2019年我國對印度出口值32億8,196萬美元、進口值25億1,544萬美元,貿易順差約7億6,652萬美元。2020年1~9月我國對印度出口金額16億9,443萬美元、進口17億3,767萬美元,貿易逆差約4,324萬美元。
對印度進出口貨物結構方面,2019年我國對印度出口主要產品為塑膠及其製品(22.83%)、機器、機械用具及其零件(20.07%)、有機化學產品(16.54%)等;進口主要產品為礦物燃料、礦油及其蒸餾產品 (33.50%)、鋼鐵(10.03 %)、有機化學產品(9.84%)等。
五、外部評等及排名
國際信評機構標準普爾(S&P)、惠譽(Fitch)目前均核予印度主權債信評等為BBB-;標準普爾(S&P)未來展望為穩定,惠譽(Fitch)於2020年6月18日因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致公共債務負擔增加,財政指標、金融體系資產品質弱化等,影響印度經濟前景,未來展望由穩定調整為負向(Negative)。
穆迪(Moody's)於2020年6月1日因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印度民間部門投資持續疲弱,金融體系資產品質受損,經濟成長率將大幅低於以往,調降印度長期信用評等由Baa2降為Baa3,未來展望為負向。
依據COFACE經濟研究評比,印度景氣指標為B,國家風險評估等級為B、屬於顯著風險(Significant Risk)等級;依據Euler Hermes經濟研究分析,印度在國家風險評估等級為B3,中期評等分為B(中等風險)、短期評等為3(敏感性風險Sensitive)。
世界經濟論壇2019年10月公佈「2019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 4.0」資料,印度在全球141個參評經濟體中,競爭力排名第68名,較上一年度58名、退步10名。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2020年5月公布「2020世界競爭力報告World Competitiveness Ranking 2020」,印度在63個參評經濟體排名第43名,與上一年度排名相同。國際透明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公布「2019年貪腐印象指數(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 2019)」報告,印度在180個國家或地區中排名第80名,與貝南(Benin)、中國大陸、迦納(Ghana)、摩洛哥(Morocco)等國列同一等級,較上一年度78名、退步2名。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發布之2020年經商容易度調查(Ease of Doing Business),印度於評比之190國中名列第63名,較上年之排名77名、進步14名。
六、綜合評述
印度礦產資源豐富,人口數全球第2,人力資源充沛,成長動能多元化,但貧困現象普遍,所得分配不平均,2020/21財年國內生產毛額2兆6,560億美元,平均每人GDP為1,920美元。
外債總額高於外匯存底餘額,2018年~2020年底外債總額5,214億美元、5,421億美元、5,237億美元,外匯存底為3,744.25億美元、4,323.78億美元、5,036.63億美元,2020年外匯存底支付進口能力11.1個月,外匯存底之外部支付能力尚可。
印度為原油淨進口國,商品貿易呈現逆差,2018年、2019年經常帳赤字占GDP比重分別為2.4%、1.0%,估計2020年貿易逆差縮小,服務帳及所得帳順差,轉呈經常帳盈餘占GDP比重0.9%。2020年稅收下降,因應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政府支出大幅提高,2020/21財年財政赤字占GDP比重為7.9%。
2018年 10 月非銀行金融公司(NBFC) IL & FS債務違約造成流動性危機,對經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信用緊縮影響經濟活動,民間投資與消費不足,生產及銷售均面臨壓力,加以全球經濟不景氣等,2018/19、2019/20財年實質GDP成長率分別為6.1%、4.2%。2020年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衝擊,3月全國封鎖,政府無法有效控制疫情,廣泛經濟損失,凸顯社會動盪風險,全球需求前景疲弱,預估2020/21財年實質GDP成長率為萎縮8.5%,為自1947年印度獨立以來經濟活動最嚴重的年度下降。
經濟發展易受天然災害(海嘯、乾旱、洪水、地震等)影響,金融體系潛在壓力,財政遭受侵蝕,基礎建設不足,經濟疲弱及與中國大陸緊張關係等,均為經濟發展之負面因素。未來,查謨和喀什米爾(Jammu and Kashmir)的安全局勢及國內社會動盪,地緣政治風險尚需持續觀察。

參考資料:外交部、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經濟部投資業務處、外貿協會全球資訊網、CIA、WEF、EIU、IMF、IHS Markit、World Bank、國際透明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世界經濟論壇、Standard & Poor’s、Moody’s、FITCH、IMD、COFACE、Euler Hermes、Asian Development Outlook (ADB)等。



中國輸出入銀行版權所有 The Export-Import Bank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開關 視窗建議寬度1920*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