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首頁亞洲印度
:::

基本國情

+more
˙地理位置:位於亞洲次大陸,自北方喜馬拉雅山起,經恆河平原及德干高原,向南伸入印度洋,西瀕阿拉伯海,東濱孟加拉灣。 ˙首都:新德里。 ˙面積:328萬7000餘平方公里。 ˙人口:1,399,179,585人 (2023 est.)。 ˙語言:憲法中所列之官方語文有22種,其中印度文及英文居首要地位,政府部門之公文及法律文件皆以該兩種語文為主。 ˙宗教:屬多元宗教文化,印度八成人口信奉印度教,其餘為回教、錫克教、耆那教、佛教、拜火教及基督教等。 ˙幣制:印度盧比(Indian Rupee)。 ˙匯率:1US$=83.27 Indian Rupee (2023年底)。 ˙政治制度:聯邦內閣制。 ˙主要輸出項目(2022年):工程商品(24.2%)、石油產品(20.9%)、寶石及珠寶(8.6%)、藥品(5.6%)等。 ˙主要輸入項目(2022年):石油產品(28.9%)、電子產品(11.2%)、機械(6.2%)、黃金(5.1%)等。 ˙主要出口國家(2022年):美國(17.7%)、阿拉伯聯合大公國(6.9%)、荷蘭(4.1%)、中國大陸(3.3%)等。 ˙主要進口國家(2022年):中國大陸(14.2%)、阿拉伯聯合大公國(7.5%)、美國(7.2%)、沙烏地阿拉伯(6.4%)等。 ˙我對該國輸出:6,010.55百萬美元 (2023年)。 ˙我自該國輸入:2,212.01百萬美元 (2023年)。 註: 1. 地理位置、首都、面積、語言、宗教、幣制、政治制度等資料來自外交部,國家相關資訊。 2. 人口數取自CIA資訊。 3. 匯率、主要輸出入項目、主要進出口國家取自EIU資訊。 4. 輸出入貿易額取自經濟部國際貿易署。
回到首頁亞洲印度綜合評論印度政經概況(新南向國家之一:南亞六國)
:::

印度政經概況(新南向國家之一:南亞六國)

編輯: 張珮瑩

2019/06/21列印

一、政治概況
印度共和國全國29省及7個中央直轄區(Union Territories),政體為聯邦內閣制,總統由聯邦國會議員及各州議會(State Assemblies)議員選出,任期5年,為虛位元首,現任柯文德(Ram Nath Kovind)總統於2017年7月25日就任迄今。政務由總理及各部會首長組成之內閣負責;總理由總統任命,部長由總理建請總統任命。
印度1950年1月26日立憲為共和國,60餘年來大部份時間由國大黨(Indian National Congress,簡稱INC)執政。1999年~2004年及2014年至今由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簡稱人民黨,BJP)與其他盟黨組成「國家民主聯盟」(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簡稱NDA)執政。
兩院制國會分上議院(Rajya Sabha)、下議院(Lok Sabha);上議院(Rajya Sabha)計245名議員,由各州議會議員投票產生,任期6年,每2年改選三分之一。下議院(Lok Sabha)計545名議員,其中543名由普選產生,每150萬人分配1個名額,任期5年,2名由總統任命。
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民主政體,多黨政治運作,全國性政黨計有人民黨(BJP)、國大黨(INC)、印度馬克斯主義共產黨(CPM)、民族主義國大黨(NCP)、印度共產黨(CPI)、多數人民黨(BSP)及草根國大黨(AITC)等7黨。參與2019年大選之地方性政黨約674黨;總計在下議院(Lok Sabha)擁有席次之政黨計33黨。
莫迪(Narendra Modi)擔任總理前在古吉拉特(Gujarat)邦領導的親商政府,多年來當地GDP成長率為各邦之冠。莫迪於2014年5月就任總理後推出多項改革措施,包括放寬外商直接投資上限,推出「在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數位印度(Digital India)、工業開發走廊、智慧城市等,為投資招商政策主軸,積極引入外資,藉此將印度轉型為全球製造中心。
莫迪總理任內於2016年11月8日廢止500盧比、1,000盧比大面額鈔票(Demonetisation)流通,此舉具有多重目的,遏制黑錢泛濫、避稅、偽鈔及恐怖份子洗錢等,促使民眾將現金儲存於銀行體系,帶動行動數位支付之成長,使得整個金融體系具有更多流動性,提高銀行獲利空間,降低產業界融資成本。2017年4月起為防制洗錢,禁止金額20萬盧比以上之現金交易等。2017年7月1日實施貨品及服務稅(GST)新制,簡化繁雜稅制、避免重複課稅、減輕稅務成本及增進稅務行政效率,擴大稅收來源及健全整體稅捐稽徵機制,營造印度對國內外廠商提供更友善的經商環境,有助於整體經濟正向發展。
2019年5月23日公布國會大選結果,莫迪總理領導的人民黨(BJP)囊括國會下議院過半數席次(303席),再度勝選,與友黨聯合組成超過國會三分之二絕對多數(352席)之國家民主聯盟(NDA),此為自1984年以來執政黨掌握國會之最大多數席位;莫迪連任總理,於2019年5月30日宣誓就職。目前,人民黨(BJP)掌控印度政局,成為繼開國之國大黨(INC)之後印度一黨獨大之政黨,將鞏固政治穩定及確保政策一致性。
2014年~2019年國家民主聯盟(NDA)政府執政期間在基礎建設方案加速進行已展現成效,此亦將為未來5年新任期執政之優先事項之一;創造就業、提升教育品質及推動勞工改革等,均為總理莫迪第2任期重要工作。
印度與巴基斯坦邊界,在喀什米爾等邊界爭議區迄今仍發生零星武力衝突;印度因種族複雜,部分少數民族或聚落為爭取權益或主張獨立仍存在激進之抗爭舉動,對政治、社會穩定造成影響。

二、經濟概況及展望
印度國土面積居全球第7,為世界10大礦藏國之一,具備煤、原油、天然氣等能源礦產,鐵、銅、鋅、金、鎂等多種金屬礦產及雲母、花崗石、大理石、石灰石等數十種非金屬礦產與各種稀有金屬礦產。
2018年7月人口數12億9,683萬4,042人。估計2018/19 (2018/04~2019/03)財務年度平均每人GDP為1,970美元,產業結構中農業、工業及服務業占GDP產值分別約為16.6%、29.3%、46.2%。
(一)、總體經濟
印度 2016年11月8日實施「廢鈔措施」(Demonetisation)經濟一度陷入低迷,惟得利於強勁民間消費需求、公部門投資及諸多結構性改革政策,2017年3月13日解除銀行及ATM提領限制,以糾正廢鈔措施之負面效應;「廢鈔措施」後續產生積極影響,帶動行動數位支付,擴大徵稅資訊、強化稅收來源,對經濟成長具正向影響,2017年實質GDP成長率達7.1%。
印度經濟成長多由內需帶動,各項商品之商品和服務稅(GST)降低刺激消費成長,2018/19財務年度國內消費占GDP比重由上年度59.0%升至59.4%。由供給面觀之,農業成長2.7%、該成長率為近3年來最低,低迷農業影響經濟放緩,原油、天然氣產量減少抵消煤炭產量的強勁成長,採礦業僅成長1.2%,貿易、旅宿、交通運輸和通訊業成長低迷,服務業成長率放緩至7.4%、該成長率為7年來最低,2018年實質GDP成長率估計為6.8%。
失業率上升、薪資增幅有限對家計需求產生負面影響,雖2019年大選結果有助維持政治穩定,在商業信心低迷、企業仍對經濟前景抱持懷疑態度情況下,預計民間投資增幅有限,另方面,政府對基礎建設改善方案、及對國內市場商機之關注等將成為未來5年執政期間固定資本形成之有效支持,預測2019年及2020年度實質GDP成長率分別為6.7%與6.6%。
整體而言,印度都市化程度低,約三分之二人口居住在基礎建設不佳及以低收入族群為主之鄉下地區。整體發展存在多項長期性挑戰,包括性別不平等、低效發電及配電系統、智慧財產權執法效率低、民事訴訟耗時、交通運輸及農業之基礎建設不足、非農業就業機會有限、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普遍性不足、由農村向城市遷移的適應性問題等。
(二)、通貨膨脹
2016年11月廢鈔措施(Demonetisation)市場流動現金緊縮,商品需求下降,國內燃料價格漲幅持平,2016年CPI年增率平均為5.0%。2017年食品價格方面,乳製品、蛋類、魚、肉等產品價格上升,2017年12月印度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呈現連續6個月上升情形,因銀行成本下降,流動性佳致貸款利率下調,全年CPI年增率平均為3.3%,符合印度中央銀行(Reserve Bank of India,簡稱RBI,央行)設定中期通貨膨脹目標2%~6%區間。
2018年穀物、水果、乳製品和食用油價格僅小幅上漲,蔬菜、糖和豆類供過於求,價格大幅下跌;因住房、教育、娛樂服務及醫療保健價格上漲,印度盧比(Indian Rupee)貶值,2018年前3季全球油價調漲,燃料價格調升,2018年CPI年增率平均3.9%。
中期而言,糧食、石油價格仍為推動通貨膨脹之關鍵因素。食品及飲料在消費者價格指數中權重約45%,農產品價格波動影響通貨膨脹之穩定,2019年4月及5月食品價格指數漲幅僅1.1%及2.0%,加以製成品、燃料、電力等工業部門經濟需求不振,2019年4月及5月單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分別為3%、3.1%,預估價格漲幅將於2019年下半年加速,但因原油價格疲弱,估計2019年CPI年增率平均將降至3.6%。
(三)、財政情況
前執政黨國大黨(INC)以往採財政補貼,提供民眾購買燃料、食物以抑制物價上漲,並對農村及低收入者實施現金補助,此不僅對財政形成龐大負擔,連帶扭曲國內市場供需平衡及產業發展,造成進口需求上升及通貨膨脹,影響整體經濟發展。
2014年人民黨(BJP)執政後,積極改革前揭補助措施並推動相關財稅及經濟結構改革,減少財政支出,財政赤字占GDP比重逐年下降,2016/17財務年度稅收與公營企業盈餘、政府推出兩項稅收赦免鼓勵揭露所得,個人所得稅、消費稅成長等,財政收入增加,2016/17財務年度財政赤字占GDP比重為3.5%。
2017/18財務年度政府分拆出售印度國營企業持股以籌措7,250億印度盧比(折合約106億美元)聯邦預算,經常性預算支出僅提高6%,2017/18財務年度財政赤字占GDP比重與上年度相同,仍為3.5%。
因商品和服務稅(GST)稅收合規性改善措施,2018/19財務年度個人所得稅、企業稅收等直接稅收資料增加,但因商品稅率下降,商品及服務稅(GST)收入未及目標值,關務、消費稅收入持平,央行股息收入及電信通訊使用費等收入增加;由於道路、鐵路和國防支出增加,政府資本支出增加,2018/19財務年度財政赤字占GDP比重為3.4%。
政府未來將積極推動相關經濟結構改革,減少財政支出,預測2019/20及2020/21財務年度財政赤字占GDP比重分別為3.4%、3.5%。
(四)、對外貿易及國際收支
印度人口眾多,市場需求龐大,許多商品當地無法產製,或無法與國外物美價廉商品相比,商品仰賴進口,加以大量進口原油以因應經濟發展之需,商品貿易呈現逆差,服務業係主要創匯產業。
2017年印度盧比升值,出口增幅(13.22%)低於進口增幅(20.23%),商品貿易逆差由上年1,075億美元增加至1,481億美元,雖服務帳、所得帳均較上年提高,2017年經常帳赤字由上(2016)年121億美元提高為382億美元,2017年經常帳赤字占GDP比重1.4%。
2018年精煉石油出口成長,印度盧比貶值,推動電子、化學品、醫藥、機械、紡織品出口成長,然而受到金屬、皮革製品出口萎縮影響下,全年出口增幅(9.21%)低於上年。隨經濟活動減弱,資本貨物進口成長下降,黃金進口較上年減少,國內消費推動進口成長,全年進口增幅(14.77%),商品貿易逆差增至1,869億美元。雖服務帳、所得帳均較上年提高,2018年經常帳赤字攀升至649億美元,經常帳赤字占GDP比重為2.4%。
印度依賴進口原油支應其能源需求,並隨著對國外消費品、營建相關機械需求成長等,進口值持續提升;出口製造業持續受制於限制性勞動法及難以取得生產設施用地等條件下,影響其出口產值。
印度出口目的地國家中,美國占比排名第一,印度進口來源國家中,美國占比第二,美國宣布自2019年6月5日起,將印度由「普遍性優惠關稅制度(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s,簡稱GSP)」夥伴名單中除名,終止印度關稅優惠。印度政府6月16日對美國反擊,宣布對杏仁、蘋果和核桃及豆類等28項美國輸印度商品加徵報復性關稅。
印度依據普遍性優惠關稅制度(GSP)向美國出口值約為總出口值之2%。估計印度2019年商品貿易逆差1,785億美元,經常帳赤字549億美元,經常帳赤字占GDP比重為1.8%。
(五)、匯率
莫迪政府2016年11月廢鈔措施(Demonetisation),引起社會動亂與貨幣危機,2016年年底印度盧比兌美元匯率貶為68.0 : US$1。2017年政府簡化外商直接投資規定,提高於房地產、機場、航空運輸服務、電子商務投資上限,外國直接投資淨流入強勁等,2017年年底印度盧比兌美元匯率升值為63.9 :US$1。
2018年印度經常帳赤字加劇,前3季國際油價上漲,美國按季4次升息、美元升值,投資者資本外流,支撐盧比強勁因素消退,2018年年底印度盧比兌美元匯率貶值為69.8:US$1。
印度總體經濟前景樂觀,央行(RBI)外匯存底充裕,有助減緩匯率波動影響。2019年經常帳赤字縮小、外國直接投資改善等,將緩解印度盧比部分下行壓力,預估2019年年底印度盧比兌美元匯率為68.3:US$1。
(六)、外債情況及外匯存底
印度近年外債總額逐年攀升,2017年~2018年底外債總額5,132億美元、5,555億美元,外匯存底為3,893.50億美元、3,744.25億美元;外債總額均較外匯存底餘額為高。
2017年~2018年底外匯存底支付進口能力分別為8.32個月及6.97個月,債負比率為8.9%及11.2%;外債占GDP比重分別為19.4%及20.8%;外債占出口比重分別為17.9%及25%;短債占外債比重分別為18.78%及19.19%;短債占外匯存底比重分別為24.73%及30.96%。
預估2019年底外債總額為5,953億美元,債負比率10.8%,外債占GDP比重19.7%,外債占出口比重為24.2%,預測2019年底外匯存底升至4,500.69億美元,外債總額仍高於外匯存底,外匯存底支付進口能力7.98個月,短債占外債比重19.39%,短債占外匯存底比重33.86%。整體而言,印度外債占GDP比重趨勢尚屬穩定,外匯存底支付進口能力穩健。

三、對外關係及主要貿易國家占比
印度於1945年10月30日加入聯合國,與世界160餘國建立外交關係,亦為眾多國際組織的成員。印度向來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倡導不結盟運動,曾擔任不結盟運動組織主席國;近年隨其經濟快速成長,已成為主要新興大國,國際地位及影響力與日俱增。
印度外交政策重點為強調睦鄰優先政策,積極加強與其鄰國之關係。莫迪總理就任後更積極推動大國外交,加強與美國、日本、俄羅斯、英國、法國及德國等國交往,2018年4月27日至28日在武漢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首次非正式峰會(Informal Summit);積極參與各項國際組織;近年來努力爭取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
莫迪總理於2014年5月26日執政後,將「東望政策」(Look East Policy)重新定位為「東行政策」(Act East Policy),在外交上頻頻出訪世界各國,積極進行「遠交睦鄰」外交,莫迪總理已在全球六大洲進行40餘次訪問,出席聯合國大會,到訪60餘個國家;並積極加強與東協成員國之關係。2018年6月1日莫迪總理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中提出印度「印太願景」,主張推動自由、開放、包容的印太地區。
印度自1995年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會員國,為南亞區域合作聯盟(South Asian Association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簡稱SAARC)成員國。印度已與非洲19國、阿根廷、南亞區域合作聯盟、斯里蘭卡、尼泊爾、阿富汗、東協、新加坡、不丹、馬來西亞、智利、韓國、芬蘭、日本和厄瓜多等國建立不同層次之戰略夥伴協定。
對外貿易方面, 2017/18財務年度印度主要輸出項目為工程器材(25.9%)、寶石和珠寶(13.7%)、石油產品(12.3%)、農業及相關產品(10.8%)等;主要輸入項目為石油產品(23.3%)、電子產品(11.1%)、黃金和白銀(7.9%)、機械(7.4%)等。
2018年印度主要出口目的地國家或地區為美國(15.6%)、阿拉伯聯合大公國(8.8%)、中國大陸(4.9%)、香港(4.0%)等,主要進口來源國家為中國大陸(13.8%)、美國(6.2%)、沙烏地阿拉伯(5.3%)、阿拉伯聯合大公國(5.0%)等。

四、與我國雙邊貿易
2018年我國對印度出口值37億8,712萬美元、進口值32億5,941萬美元,貿易順差5億2,771萬美元。2019年1~5月我國對印度出口金額14億1,139萬美元、進口9億3,440萬美元,貿易順差為4億7,699萬美元。
對印度進出口貨物結構方面,2018年我國對印度出口主要產品為塑膠及其製品(21.56%)、機器、機械用具及其零件(19.56%)、有機化學產品(16.57%)等;進口主要產品為礦物燃料、礦油及其蒸餾產品 (47.00%)、鋼鐵(8.84 %)、有機化學產品(8.11%)等。

五、外部評等及排名
國際信評機構標準普爾(S&P)、惠譽(Fitch)及穆迪(Moody^s)目前分別核予印度主權債信評等為BBB-、BBB-及Baa2,未來展望皆為穩定。依據COFACE經濟研究評比,印度景氣指標為B,國家風險評估等級為B、屬於重大風險(Significant Risk)等級;依據Euler Hermes經濟研究分析,印度在國家風險評估等級為B2,中期評等分為B(中等風險)、短期評等為2(中等風險Medium)。
世界經濟論壇2018年10月公佈最新「2018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 4.0」資料,印度在全球140個參評經濟體中,競爭力排名第58名(註1)。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2019年5月公布「2019 世界競爭力報告World Competitiveness Ranking 2019」,印度在63個參評經濟體排名第43名,較上一年度44名、進步1名。國際透明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公布「2018年貪腐印象指數(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 2018)」報告,印度在180個國家或地區中排名第78名,與布吉納法索(Burkina Faso)、迦納(Ghana)、科威特(Kuwait)、賴索托(Lesotho)、千里達及托巴哥(Trinidad and Tobago)、土耳其等國列同一等級,較上一年度81名、進步3名。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發布之2019年經商容易度調查(Ease of Doing Business),印度於評比之190國中名列第77名,較上年之排名100名、進步23名。
註1:隨著第4次工業革命(工業4.0)時代來臨,WEF更新若干衡量指標(98個指標更新64個),以期更能反應各國之競爭力,故2018 Index 4.0 排名,不宜與前年度比較。

六、綜合評述
印度礦產資源豐富,人口數全球第2,人力資源充沛,成長動能多元化,但貧困現象普遍,所得分配不平均,2018/19財務年度國內生產毛額2兆6,690億美元,平均每人GDP為1,970美元。
外債總額高於外匯存底餘額,近年外債總額逐年攀升,2017年~2019年底外債總額5,132億美元、5,555億美元、5,953億美元,外匯存底為3,893.50億美元、3,744.25億美元、4,500.69億美元,整體而言,外債占GDP比重尚屬穩定,外匯存底之外部支付流動能力尚佳。
2017/18、2018/19、2019/20財務年度財政赤字占GDP比重分別為3.5%、3.4%、3.4%。2017年~2019年消費者物價年增率分別為3.3%、3.9%、3.6%,符合央行(RBI)通貨膨脹目標2%~6%區間。印度為原油淨進口國、外部性易受國際油價波動影響,商品貿易呈現逆差,服務業為主要創匯來源,2017年~2019年經常帳赤字占GDP比重分別為1.4%、2.4%、1.8%;美國宣布自2019年6月5日起,將印度由「普遍性優惠關稅制度(GSP)」夥伴名單中除名,針鋒相對的報復措施及貿易緊張局勢升級,恐將擴散影響其他產品、服務出口,對印度貿易及金融穩定造成負面影響。
印度經濟發展除易受天然災害(海嘯、乾旱、洪水、地震等)影響外,克什米爾地區動盪不安,為潛在衝突之根源,地緣政治風險尚需持續觀察。
近年經濟成長呈現趨緩情形,2016年~2018年實質GDP成長率分別為8.2%、7.1%、6.8%;為刺激經濟成長,印度央行(RBI)2019年2月、4月及6月三度降息,基準利率已為近9年新低,如何有效提振經濟成長為莫迪政府新任期施政挑戰之一。

參考資料:外交部、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經濟部投資業務處、外貿協會全球資訊網、CIA、WEF、EIU、IMF、Global Insight、World Bank、國際透明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世界經濟論壇、Standard & Poor’s、Moody’s、FITCH、IMD、COFACE、Euler Hermes、Asian Development Outlook (ADB)等。

中國輸出入銀行版權所有 The Export-Import Bank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開關 視窗建議寬度1920*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