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首頁亞洲緬甸
:::

基本國情

+more
˙地理位置:位於中南半島西部,東北與中國大陸毗鄰,西北與印度、孟加拉相接,東南與寮國、泰國交界,西南瀕臨孟加拉灣與安達曼海。 ˙首都:奈比都(Nay Pyi Taw)。 ˙面積:約 67 萬 6000 平方公里。 ˙人口:57,970,293 (2023 est.)。 ˙語言:緬甸語。 ˙宗教:89%民眾信仰佛教,另基督教及伊斯蘭教各約佔4%。 ˙幣制:緬幣(Kyat)。 ˙匯率:1USD=2,100 Kyat (2023年底)。 ˙政治制度:聯邦總統制。 ˙主要輸出項目:天然氣、成衣、豆類、木材、礦石、漁產品、稻米和生橡膠等。 ˙主要輸入項目:機器及運輸設備、礦油、基本金屬、電子及電機產品、食用油、人工合成纖維紡織原料、塑膠製品、藥品、肥料、建材及消費品等。 ˙主要出口國家:泰國、中國大陸、日本、印度、西班牙、英國、美國、韓國、比利時和菲律賓。 ˙主要進口國家:中國大陸、新加坡、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印度、阿聯酋、韓國、日本及越南。 ˙我對該國輸出:132.68百萬美元(2023年)。 ˙我自該國輸入: 80.06百萬美元(2023年)。 註: 1. 地理位置、首都、面積、語言、宗教、幣制、政治制度、主要輸出入項目、主要進出口國家等資料來源為外交部,國家相關資訊。 2. 人口資料來源為CIA,The World Factbook。 3. 匯率資料來源為EIU。 4. 雙邊貿易資料取自經濟部國際貿易署。
回到首頁亞洲緬甸綜合評論緬甸政經現況
:::

緬甸政經現況

編輯: 張凱喻

2014/06/25列印

一、 政治現況
緬甸長期以來為軍事執政國家,國內對政治活動管制極嚴。囿於歐美等國際制裁之壓力,緬甸於2010年11月舉行聯邦議會大選,並釋放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2011年4月,緬甸成立文人政府後,近年來緬甸政經情勢變化甚巨,彙整緬甸不同時期重要事項如下:
(一)二次大戰後之緬甸及軍政府時期(1948-2008年)
1948年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以吳努為首的政府實行多黨民主議會制。1962年,奈溫(Ne Win)將軍發動政變,推翻吳努政府,開始軍事統治並實行社會主義,1974年頒布新憲法,成立人民議會,定國名為「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7月,緬甸經濟惡化,全國爆發大規模遊行示威,同年9月蘇貌(Saw Maung)將軍接管政權,廢除憲法,解散議會,更改國名為「緬甸聯邦」。以蘇貌將軍為首的軍政府向民眾承諾在全國舉行多黨制大選,1990年5月全世界矚目的緬甸大選如期舉行,但結果卻出乎軍政府意料之外,由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 NLD)獲得壓倒性勝利,但軍政府以先制憲為由,宣布選舉結果無效,拒絕交出政權。此次事件在國際上招致巨大訾議,隨後在1991年,翁山蘇姬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自1989至2010年間,翁山蘇姬多次遭到緬甸軍政府軟禁。緬甸自1988年軍政府接管執政,因違反民主及人權等問題,從1997年起受到歐美國家經濟制裁,加上經濟政策失靈,致經濟發展落後,人民普遍貧窮。
(二)軍政府的改革(2008-2012年)
2008年5月,緬甸軍政府舉行公民投票通過新憲法,定於2010年11月舉行民主選舉。2010年10月21日緬甸政府依據2008年新憲法更改國旗及國徽,並將國名變更為「緬甸聯邦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2010年11月舉行聯邦議會大選,並釋放翁山蘇姬。2011年2月聯邦議會選出登盛(Thein Sein)為總統,軍政府最高首長丹瑞宣布退位,將政權移交給新政府, 2011年3月30日緬甸文人政府成立並宣誓就職。緬甸所謂「文人」政府,一般認為僅有形式上象徵意義,新政府中多數部會的首長,均來自軍方或具軍方背景,鮮少具有文人背景,軍方對政府仍有實質控制能力。新任總統就職後,宣示將進行多項改革,包括政治與社會方面:緬甸新政府釋放翁山蘇姬及多名政治犯,對反對黨釋出善意,並允許翁山蘇姬領導之全國民主聯盟參加2012年4月之國會補選;亦放寬對媒體管制,增加言論自由空間,同時放寬對網際網路、行動電話通訊管制,擴增緬甸社會與國際間的互動,因此緬甸政府對社會動向變遷的控制難度將大增,隨著社會變遷,改革開放之路,勢難再走回頭路。
(三)蛻變中的緬甸(2012年-迄今)
前揭改善人權及民主的措施,歐美等國予以支持並大幅改善與緬甸關係,於2012年4月後陸續解除對其大多數經濟制裁,國際組織亦提供援助:國際貨幣基金(IMF)已就經濟改革提供多方面之施政方針及技術性支援。此外,世界銀行(WB)於2014年1月宣布針對醫療保健及電力供應提供一項20億美元之援助計畫。同時,新投資法於2012年通過並於2013年初期實施,將對私人投資人提供一個更友善的經商環境。未來,政府將聚焦於經濟發展及降低貧窮,持續推動一連串改革計畫,包括制訂礦業及銀行業之法令。值得注意的是,國營企業的低落效率、軍方控制之公司及普遍存在的貪腐將對商業環境構成挑戰。
(四)翁山蘇姬競選下屆總統
翁山蘇姬與總統登盛以合作姿態進行民主改革,2012年4月1日緬甸政府舉行國會議員補選,翁山蘇姬領導之全國民主聯盟獲得44個議席,被視為緬甸近23年來首次民主選舉,對緬甸民主進程具重大意義。外界期待2015年的大選,緬甸能夠完成民主轉型,翁山蘇姬已表態要問鼎2015年總統,因緬甸現行憲法限制配偶及子女為外國籍者不能參選,須在2015年大選前完成修憲,方得以參選總統。依EIU評估儘管有可能修憲讓翁山蘇姬得以參選2015年緬甸總統,但在主要改革上,若要去除軍方對立法方面的影響,可能性微乎其微。

二、經濟現況與展望
(一) 總體經濟
緬甸經歷數十年軍事獨裁統治,加上國際制裁的環境下,經濟發展落後,2013年名目人均所得只有939美元,超過25%的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下。然緬甸天然資源豐富,亞洲開發銀行估計天然氣蘊藏量達11兆8000億立方英尺,加上地理位置接近能源需求殷切的印度、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地區,已被視為深具開發潛力之國家。
在緬甸政府快速的改革步伐和西方國家暫緩經濟制裁下,Global Insight估計緬甸2013/2014會計年度(2013/4~2014/3)實質GDP成長率較上年度之7.33%提升至7.5%。展望未來,緬甸經濟成長的動能主要仍由中國大陸、南韓及泰國在電力、石油和基礎建設等大型投資計畫提供支撐,此外,通訊產業快速擴張亦將提振投資。EIU預估緬甸民間消費成長每年平均約4.2%,儘管多數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下,民間消費成長大約占GDP的八成,亦為經濟成長之重要因素。Global Insight預估2014/2015會計年度實質GDP成長率將達7.75%。

(二) 通貨膨脹
2009上半年全球商品價格下跌,加上2008年風災受創的農業中心地帶,於2009年已部分恢復生產,食物價格較2008年回穩,CPI年增率僅為1.47%。2010年CPI年增率上升至7.72%,2011年受匯率升值影響出口食品之價格競爭力,外銷不易,遂造成國內食品供給增加,食品價格下跌,CPI年增率回落至5.02%。受到燃料及房屋成本快速增加,再加上國內米糧供應降低影響,2013年緬甸CPI年增率由2012年1.47%上升至5.52%。展望未來,國內信貸快速擴張、持續財政赤字貨幣化、基礎設施不足、強勁之內需及美元流通程度增加等因素使得通膨有升高壓力,Global Insight預估2014及2015年緬甸消費者物價年增率將續升至6.6%及6.9%。

(三)財政情況
緬甸稅法規定並不周全,缺乏有效率稅務系統,政府稅收入不敷出,IMF指出執政當局仍維持財政赤字占GDP之比率5%目標,在此設定下,可平衡金融發展與維持穩定。然而,財政赤字貨幣化阻礙經濟穩定,理應快速減少此類貨幣政策工具使用,以緩和通貨膨脹壓力。另一方面,稅收雖然快速成長但依然不足,政府應當擴充稅基以增加收入。依EIU資料顯示,緬甸2013年財政赤字占GDP之比率為4.6%,2014年預估為4.0%。

(四)對外貿易及國際收支
緬甸出口工業基礎薄弱,加上受貿易制裁,因此出口產業並不發達,惟2004年起受天然氣開採挹注,出口收入明顯增加。2010年以前緬甸經常帳受天然氣出口收入增加及海外匯回款挹注,呈現順差,2010年經常帳順差占GDP比率為3.33%。隨外人投資成長,緬甸食品、資本財設備、建設材料等進口需求明顯增加,2011年雖天然氣出口收入持續增加,但商品進口需求大幅成長,貿易順差銳減,經常帳收支開始轉為逆差,當年經常帳赤字占GDP比率為2.63%,2012及2013年延續此一趨勢,出現貿易逆差,經常帳赤字擴大,經常帳赤字占GDP比率分別升至4.73%及4.77%。展望未來,外人投資在石油、天然氣、電力、礦產、電信及公共建設等產業將驅使商品進口成長率上升;同時,對於緬甸最大出口產品─天然氣及寶玉,有相對強勁區域性需求,將為出口收入重要來源。Global Insight 預估2014年緬甸經常帳仍將呈現赤字,占GDP比率為5.03%。緬甸正確可靠的貿易收支數據取得仍有相當困難,且緬甸地下經濟及走私貿易盛行,因此實際貿易金額,可能遠高於官方數據。

(五)匯率及外匯管制
緬甸長期存在官方匯率與黑市匯率之雙軌制,2011年官方匯率為5.35基雅特(kyat)兌1美元,同期平均黑市匯率約815基雅特兌1美元。官方匯率僅供國營企業進行國際貿易時採用,該國大多數外匯交易均參照黑市行情。緬甸新政府上台後施行重大經濟改革措施,匯率制度自2012年4月1日起,由原本的雙軌匯率制,改為管理浮動制,並訂出818 Kyat兌換1美元的參考匯率,促使緬甸幣的匯價接近實際市場行情。隨著緬甸逐漸改革開放,新匯率制度可望促進貿易和投資。
EIU指出自實施匯率改革後1年以來,緬甸Kyat對美元大幅貶值,2012年底為855兌1美元,但從2013年中期後,Kyat對美元匯率逐漸穩定,匯率波動大約落在950至980 Kyat兌1美元之間,2013年底為988 Kyat兌1美元。展望未來,在大型基礎建設及能源計畫持續發展導致進口資本財及工業原料之需求增加,相較於緩慢之出口擴張,進口成長相對強勁,將導致經常帳赤字擴大,可能引起Kyat有續貶壓力。Global Insight預估,2014及2015年底緬幣兌美元匯率分別為1,062.1及1,138.57。

(六)外債情況及外匯存底
緬甸2011年進口需求幾乎倍數成長,2011年底外匯存底支付進口能力由2010年之13.40個月下降至9.79個月,2012及2013年進口需求仍強,外匯存底支付進口能力分別為9.77及9.62個月。2012及2013年短債占外債比重分別為14.63%、13.12%,短債占外匯存底比重分別為16.23%及3.61%,外債占出口比率分別為100.92%及30.01%,外債占GDP比率分別為14.33%及4.51%,整體債務指標尚屬穩健。2013年底緬甸外匯存底104.5億美元,高於該國外債總額30.6億美元。

(七)綜合評述
緬甸擁有豐富天然氣、礦產,加上充沛的勞動人口,0~24歲人口約2,491萬人,可貢獻未來數十年經濟成長,深具開發潛力。隨著新政府進行經濟及政治改革,緬甸外人直接投資絡繹不絕,外人直接投資主要來自亞洲鄰國之中國大陸、泰國、香港和新加坡,中國大陸是最大投資者。依緬甸的官方資料顯示,2010年度外人直接投資金額約200億美元,這個金額約略為2006年至2009年間累計外人直接投資金額的九倍,主要投資於石油和天然氣產業。官方資料亦顯示2011至2013年度外人投資金額分別為46、14及41億元。惟值得注意的是,緬甸的官方資料極不可靠,依國際貨幣基金(IMF)的估計數據,2010-2013年度外人直接投資淨額分別約22、21、28及25億美元,與官方數字差距非常大。國際信評機構穆迪指出,儘管投資人對緬甸興趣提升,但緬甸仍面臨諸多挑戰,低度開發之制度體系及不成熟之金融部門使得緬甸更容易受到通貨膨脹、匯率不穩定及信貸泡沫化等因素的負面影響,亦阻礙國家自由化發展。
緬甸政府稅收不足,長期財政赤字,缺乏整體經濟政策,產業集中於天然氣、木材、農漁產品等初級商品,缺乏完整多元之產業。此外,緬甸司法體系雖承襲英國體制,惟司法機關無法獨立審判,仍受行政機關影響,阻礙國家發展。緬甸基礎建設落後,特別在交通運輸、電力供應及通訊方面,另醫療體系亦嚴重落後。緬甸充沛的勞動人口背後,隱藏教育水準低落,雖近年來已加強小學基礎教育,但高等技職教育缺乏,影響勞動人口品質。另隨著經濟改革及開放,亦帶來監督管理的風險。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2014年經商環境報告資料顯示,緬甸在189個國家中,經商容易度排名182,凸顯其經商環境仍有相當大之改善空間,其他還有因宗教衝突而衍生之緊張關係及天然災害威脅等風險。

三、對外關係
(一)2012年4月1日舉行國會議員補選,被視為緬甸近23年來民主進程的重大里程碑。在2012年4月選舉後,大部分西方國家,包括美國及歐盟已暫緩對緬甸大多數之制裁,緬甸政府將持續改善與西方之關係。然而,由於緬甸政府對宗教暴力事件處理效率不彰,其與西方政府、伊斯蘭教國家及國際組織關係依然緊張。
(二)與中國大陸關係方面,1950年6月8日緬甸與中國大陸建交,雙方在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上相對較其他國家頻繁,高層亦時有互訪,2011年中國大陸為緬甸之最大投資國。緬甸於1997年加入東協後,與東協及周邊國家關係有較密切之發展。緬甸已與100個國家建立外交關係。
(三)對外貿易方面,2013年緬甸前三大出口國家為泰國、中國大陸及印度,占出口比重分別為35.0%、24.5%及11.9%,前三大進口國家為中國大陸、泰國及新加坡,占進口比重分別為40.0%、20.3%及12.2%。與我國貿易方面,2013年我國對緬甸總出口值為1.8億美元,總進口值為1.02億美元,貿易順差為0.78億美元,出口以機器及機械工具(16.99%)、鋼鐵(14.03%)、塑膠及其製品(11.71%)為主,進口以木材及木製品(57.65%)、雜項穀粒、種子(12.85%)、食用蔬菜(11.77%)為主。

中國輸出入銀行版權所有 The Export-Import Bank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開關 視窗建議寬度1920*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