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首頁歐洲愛沙尼亞
:::

基本國情

+more
地理位置 位於北緯57.3度至59.5度、東經21.5度至28.1度間,居波羅的海三國最北端,北隔芬蘭灣與芬蘭相望,東與俄羅斯為界,南鄰拉脫維亞。 首都 塔林。 語言 愛沙尼亞語。 面積 45,227平方公里。 人口 1,202,762人 (2023 est.)。 宗教 基督教路德教派及俄羅斯東正教。 幣制 歐元。 政治制度 共和國,議會內閣制。 匯率 0.93歐元兌1美元 (2023年年底)。 主要輸出項目 機器及設備(20.9%)、礦物產品(18.7%)、木材產品(13.2%)、食品(9.5%) (2022年)。 主要輸入項目 機器及設備(20.4%)、礦物產品(19.6%)、化學品(13.4%)、食品(9.2%) (2022年)。 主要出口國 芬蘭(14.5%)、拉脫維亞(14.1%)、瑞典(9.2%)、立陶宛(6.1%) (2022年)。 主要進口國 芬蘭(16.7%)、立陶宛(9.9%)、德國(9.6%)、拉脫維亞(9.5%) (2022年)。 我對該國輸出 52.57百萬美元(2023年)。 我自該國輸入 44.76百萬美元(2023年)。 註: 1. 地理位置、首都、語言、面積、宗教、幣制、政治制度等資料取自外交部,國家相關資訊。 2. 人口資料取自CIA。 3. 匯率、主要輸出入項目、主要進出口國家資料取自EIU。 4. 雙邊貿易金額取自國貿署,中華民國進出口貿易統計。
回到首頁歐洲愛沙尼亞綜合評論愛沙尼亞政經現況
:::

愛沙尼亞政經現況

編輯: 林定遠

2014/01/27列印

一、政治現況
愛沙尼亞之政治制度為內閣制,單一國會(Riigikogu),共有101名議員,由人民直接選舉,全數依政黨得票比例產生,惟需跨過得票率5%的門檻,任期4年。總統屬虛位元首,由國會議員選出,任期5年。
2011年3月舉行國會大選,聯合政府因順利完成加入歐元區(Eurozone),民意支持度上升,選舉結果,改革黨(ER)以28.6%的得票率獲33席,祖國黨暨共和黨聯盟(IRL)以20.5%的得票率獲23席,在野的中央黨(KESK)以23.3%的得票率獲26席,社會民主黨(SDE)以17.1%的得票率獲19席,綠黨(EER)及人民聯盟(ERL)此次得票率均未跨過選舉門檻,故無國會議員席次,改革黨仍是國會最大黨。選後,仍由中間偏右的改革黨、祖國黨暨共和黨聯盟兩黨組成聯合政府,在國會占有56席,超過半數,成為多數執政,改革黨黨魁安西普(Andrus Ansip)續任總理,任期至2015年3月。
2011年8月舉行總統大選,總統易維斯(Toomas Hendrik Ilves)獲得改革黨、祖國黨暨共和黨聯盟、社會民主黨三個黨派議員的支持,在國會第一輪投票中,以73對25票、壓倒性的優勢擊敗由中央黨提名的候選人塔蘭德(Indrek Tarand),順利成功連任,為愛沙尼亞歷年來首位僅經第一輪投票即當選之總統,任期至2016年8月。
愛沙尼亞之政黨眾多,各黨政治實力相近,鮮有國會過半席位之單一執政黨,多黨組成聯合內閣係該國的政治常態,惟政策多能維持連貫,政局尚稱穩定。EIU及Global Insight均評估,即使2015年3月國會選舉結果政黨更迭,愛沙尼亞的政經政策應會維持其一貫性。
愛沙尼亞對外政策一向親歐,2011年前為順利加入歐元區,政府積極實施各項改革,包括削減預算、降低工資、提高稅收等措施,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機及歐債危機陸續爆發後,安西普政府更確實執行撙節財政,因此愛沙尼亞的財政相較於歐盟(EU)或東歐各國健全,除避免淪落向國際貨幣基金(IMF)等國際組織尋求紓困的窘境,也使愛沙尼亞如期在2011年1月1日順利加入歐元區,成為歐元區的第17個會員國。但緊縮政策逐漸引發社會反彈,2012年3月初,教師因要求提高薪資而發動全國性罷工,為該國獨立以來最大的罷工活動,未來愛沙尼亞政府在財政健全與社會穩定間可能面臨兩難的局面。
愛沙尼亞加入歐元區後,對於解決歐債危機的方法仍支持德國採行撙節的主張,要求歐元區會員國應加強財政紀律,此舉有助愛沙尼亞被歸類為同屬國家財政健全的北方集團(northern camp),包括奧地利、比利時、盧森堡、芬蘭、德國等國,相對於希臘等歐洲五國(PIIGS)所面臨的財政困境,形成明顯對比。2012年初愛沙尼亞政府通過撙節財政合約(fiscal compact),同意歐盟對希臘的第二輪紓困方案,但國內人民對於政府解決歐債問題的作法漸有反對聲浪,反對派質疑,愛沙尼亞係屬小國,卻要負擔對希臘及西班牙等較大且富裕國家的進行援助,實屬不公,政府則強調此係顧及國家長遠的政治、經濟與外交利益而必須採行的作法,EIU亦評估,愛沙尼亞的作法有利於其融入歐元區以及未來爭取歐盟的資助。
愛沙尼亞政府延續其一貫的市場經濟與親歐政策,並持續推動經濟改革,雖仍有政治醜聞、反對黨杯葛、政黨聯盟不穩定等隱憂存在,但政局相較過去穩定,Global Insight評估,目前聯合政府為多數執政,且加入歐元區後更有利於未來國內政經發展。在全球經濟緩步復甦以及歐元區經濟步出衰退的情況下,安西普政府首要施政目標在提振經濟景氣,包括如何吸引外來投資、促進出口、降低失業率、穩定物價等議題。

二、經濟現況
愛沙尼亞境內自然資源匱乏,但採行自由經濟政策,經濟發達,主要工業有木材加工、電子與通訊等,另因位居東西歐間樞紐位置,旅遊、過境運輸等產業發達。2013年產業結構中,農業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為4.3%、工業占29.2%、服務業占66.5%。
愛沙尼亞屬小型、開放的經濟體,人口約130萬,2013年GDP規模僅240億美元,人均所得17,970美元,出口占GDP比重達65%,經濟體系自我調適能力稍嫌不足,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衝擊。加入歐元區後,幣值穩定及融資利率降低,有利於吸引外資,但近兩年受到歐債危機影響,外來投資明顯逐年減少,依Global Insight數據顯示2013年外人直接投資(FDI)淨額為2億美元,占愛沙尼亞GDP比重約0.8%,為近年來低點。
(一)總體經濟
愛沙尼亞被譽為波羅的海之虎(Baltic Tiger),經濟發展居中東歐國家之前列,2004至2007年間每年經濟成長率均超過6%,但受到全球金融風暴衝擊,2009年經濟大幅衰退14.1%;隨著全球經濟復甦,國內外需求增加,經濟恢復成長,2011年實質GDP成長率高達9.6%,但由於基期逐步墊高及歐盟國家經濟衰退等因素影響,2012及2013年實質GDP成長率逐漸下滑至3.9%及1.1%;展望未來,由於主要出口對象(歐盟各國)可望逐漸步出衰退,有助提振愛沙尼亞出口,EIU預測2014及2015年實質GDP成長率將回升至3.2%及3.1%,Global Insight亦評估,愛沙尼亞經濟在2015年之前恐難恢復至全球金融風暴前的榮景。
(二)通貨膨脹
愛沙尼亞通膨原屬嚴重,2011年CPI年增率為5%,歐債危機衝擊後,經濟走疲、國內需求不振及失業嚴重等因素影響,物價下跌,2012及2013年CPI年增率降至2.9%,但仍高於歐元區平均物價水準(約1.4%);展望未來,歐元區可望步出衰退,提升國內需求,另電價自由化後各項成本提高,推升通貨膨脹上揚,且歐元貶值及歐元區低利率政策可能加深愛沙尼亞未來通膨隱憂,EIU預測2014及2015年CPI年增率將分別上升至3.3%及3.9%。
(三)財政情況
愛沙尼亞前為加入歐元區,嚴格控制財政支出,以符合歐盟所設定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在3%以下的標準,2011至2013年財政盈絀占GDP的比重分別為1%、-0.3%及0.3%,優於歐元區其他國家;展望未來,愛沙尼亞將持續配合德國主張,加強財政紀律,EIU預測2014及2015年可望維持盈餘,占GDP比重均為0.3%。另愛沙尼亞政府負債輕微,2013年政府負債占GDP比重僅5.1%,遠低於歐盟設定的標準(60%),且為歐盟28個國家中最低者。
(四)就業情況
愛沙尼亞就業市場與歐盟其他國家的處境相近,均面臨嚴重的失業問題,2011至2013年失業率分別為12.5%、10.2%及10.9%,歐元區經濟由衰退中逐漸復甦,有利於改善失業情況,2013年10月份失業率降至9%,但EIU預測2014及2015年失業情況改善幅度有限,失業率分別為10.7%及10.5%。
(五)對外貿易及國際收支
愛沙尼亞經常帳收支尚屬建全,2011年經常帳仍保有順差4.1億美元,占GDP的比率為1.8%,後因進口需求與進口物價同步上升,經常帳轉為逆差,2012及2013年經常帳逆差占GDP的比率分別為1.8%及0.8%;展望未來,由於出口增幅遠不及進口增幅,貿易帳與經常帳均惡化,EIU預測2014及2015年經常帳逆差占GDP的比率分別上升至2.1%及2.5%。
(六)外債情況及外匯存底
愛沙尼亞2013年外債較2012年增加11.3億美元至224.9億美元,外債占GDP的比率為92.4%,占出口比率為136.7%,債負比率為8.6%,短期外債占總外債之比率為41%,短期外債占外匯存底之比約為52倍,外匯存底為1.8億美元,外匯存底支付進口能力為0.1個月。綜合而言,整體外部流動能力仍嫌不足。
(七)評等
愛沙尼亞加入歐元區後,經濟穩定、財政健全,近期政經情勢並無重大變化,三大國際信評機構維持對愛沙尼亞的國家主權債信評等不變,惠譽(Fitch)為A+,標準普爾(S&P)為AA-,穆迪(Moody’s)為A1,評等展望均為穩定(Stable)。
世界經濟論壇公佈最新「2013-2014全球競爭力報告」指出,愛沙尼亞的競爭力排名在全球148個參評經濟體中排名第32位,較前次評比進步2名,仍居波羅的海三國之首。

三、對外關係
愛沙尼亞於1991年加入聯合國(UN),1999年加入世貿組織(WTO),2004年加入北約(NATO)及歐盟,2007年12月成為申根公約(Convention of Schengen)會員國,2011年1月1日加入歐元區,不論在經濟與外交,與歐盟關係深厚。
愛沙尼亞與俄羅斯因歷史宿怨兩國關係向來緊張,2012年2月愛沙尼亞政府辦理二次大戰期間反抗俄羅斯紅軍死亡人士的紀念活動,俄羅斯外交部長公開譴責,兩國關係惡化。近期,兩國緊張關係逐漸緩和,2013年5月14日兩國外交部長就邊境問題簽署一新的合約,雖未能完全解決自1946年以來的領土紛爭,但成功開啟兩國官方對談管道,有助於未來進一步改善雙邊外交關係,愛沙尼亞國會預計於2014年初核准該合約。2013年9月俄羅斯與白俄羅斯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代號Zapad 2013),愛沙尼亞國防部長公開表達關切,並表示該軍演恐危及東歐區域穩定。
愛沙尼亞與歐洲鄰國關係良好,北隔芬蘭灣與芬蘭相望,因地緣關係,近期與芬蘭、瑞典等斯堪地納維亞半島國家之貿易顯著增加,另與鄰國拉脫維亞及立陶宛,因地理位置與歷史淵源相近,外交與貿易關係密切,一向被稱為波海三國。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於2010年5月將愛沙尼亞、斯洛維尼亞及以色列納入該組織,隨著該三個國家的加入,使OECD更趨多元及開放,進而在全球經濟舞台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同時也提升愛沙尼亞在國際社會的經濟地位。
愛沙尼亞主要進口國家依序為芬蘭(15.1%)、德國(10.7%)、瑞典(10.7%)、拉脫維亞(10%)、立陶宛(9%),主要出口國家為瑞典(16.8%)、芬蘭(15.3%)、俄羅斯(12.7%)、拉脫維亞(9.2%)、立陶宛(5.7%)。我國與愛沙尼亞雙邊貿易方面,2012年我國對愛沙尼亞順差約1.37億美元,主要出口電機設備,主要進口亦為電機設備。

中國輸出入銀行版權所有 The Export-Import Bank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開關 視窗建議寬度1920*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