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首頁亞洲菲律賓
:::

基本國情

+more
˙地理位置:東濱太平洋,西臨南中國海,南接西里貝斯海與蘇祿海,北為巴士海峽。 ˙首都:國家首都行政區(National Capital Region, NCR),又稱大馬尼拉都會區(Metro Manila),由包括馬尼拉市在內的17個城市所組成。 ˙面積:32萬8,000平方公里。 ˙人口:116,434,200人(2023 est.)。 ˙語言:英語及菲語(Tagalog)。 ˙宗教:天主教(80%)。 ˙幣制:披索(Peso)。 ˙匯率:1USD = 55.57 Peso(2023年底)。 ˙政治制度:總統制、三權分立。 ˙主要輸出項目(2022年):電子產品(57.8%)、礦物產品(9.2%)、農產品(6.0%)、機械及運輸設備(2.8%)等。 ˙主要輸入項目(2022年):原料及中間商品(36.1%)、資本財商品(22.4%)、消費性商品(13.4%)、礦物燃料、潤滑油和相關產品(11.9%)等。 ˙主要出口國家(2022年):美國(16.2%)、日本(14.2%)、中國大陸(14.1%)、香港(13.5%)等。 ˙主要進口國家(2022年):中國大陸(20.0%)、印尼(9.1%)、日本(8.8%)、韓國(8.5%)等。 ˙我對該國輸出:5,062.62百萬美元 (2023年)。 ˙我自該國輸入:2,348.10百萬美元 (2023年)。 註: 1. 地理位置、首都、面積、語言、宗教、幣制、政治制度等資料來自外交部,國家相關資訊。 2. 人口數取自CIA資訊。 3. 匯率、主要輸出入項目、主要進出口國家取自EIU資訊。 4. 輸出入貿易額取自經濟部國際貿易署。
回到首頁亞洲菲律賓綜合評論菲律賓銀行體系概況(新南向國家之一:東協十國)
:::

菲律賓銀行體系概況(新南向國家之一:東協十國)

編輯: 潘慧玲

2017/06/23列印

一、銀行體系結構
菲律賓銀行體系在政府推動合併與整合之政策下銀行總家數由1998年之996家持續減至2016年之602家,包括4家國營銀行、39家綜合及商業銀行(Universal and Commercial Banks)、59家互助儲蓄銀行(Thrift Banks)、500家鄉村及合作銀行(Rural and Cooperative Banks),同期間分行家數則成長31.6倍至10,576家。另銀行體系之總資產逐年上升,至2016年底達PHP13.6兆元(約折合2,700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12%,約占該國GDP之96%。其中總放款達PHP7.6兆元(約折合1,500億美元),較上年成長16.6%,占總資產比重約56%,其次分別為金融資產、現金及存放同業等。

(一)銀行體系集中度高
菲律賓前3大銀行依序為BDO Unibank、Metropolitan Bank & Trust Co.及Bank of the Philippine Islands,總資產市占率分別為17%、14%及13%,合計占銀行體系總資產44%;前3大銀行放款與存款市占率合計分別為46%及40%,銀行體系存有高度集中的現象。

(二)放款行業別尚屬分散
銀行體系放款組合中以行業別而言,不動產相關產業占比最高,占17.3%,批發及零售貿易業占12.1%,製造業占11.4%、信用卡及汽車等消費性放款占10.3%,其餘產業占比均於10%以下,放款行業別集中度尚屬分散。

(三)主要金融監理規範
1、授信限額規範:
(1)單一借款人授信限額為銀行淨值之25%;
(2)若提供十足擔保品者,可額外增加銀行淨值之10%限額;
(3)若屬政府通過之公私合營基礎建設及發展計畫者,可額外增加銀行淨值之15%~25%限額。

2、流動性覆蓋比率規範:菲律賓央行於2016年3月通過綜合及商業銀行(包括外商銀行分行)其流動性覆蓋比率(Liquidity Cover Ratio;LCR)須自2018年1月起達到90%最低規定,並於2019年1月前達到100%。

3、資本適足率:菲律賓央行規定該國綜合及商業銀行自2014年起適用BASEL III資本規範,且不同於其他國家採取分階段進度措施,係採取一次到位規範。

二、銀行業經營現況
(一)資產品質
菲律賓銀行業近五年來透過出售不良資產予資產管理公司及打銷壞帳等方式積極清理不良資產,加以放款每年成長12%以上,整體銀行體系不良放款率由2012年底之3.4%下降至2016年底之1.9%,資產品質逐年改善,低於印尼之3.0%及泰國之2.8%,惟仍高於南韓之1.7%及馬來西亞之1.2%;至於風險涵蓋率則維持在113%以上,授信風險保障程度尚佳。

據Moody’s報告,菲國銀行業對高槓桿之地產開發商及相關物業放款之比重逐年上升,易受房地產市場景氣波動影響,加以近年積極拓展收益較高但風險亦相對較大之消費性及中小型企業放款,以致銀行業資產品質有弱化壓力,惟預期菲國經濟穩定成長,銀行體系之資產品質尚能持穩,且因緩衝資本及壞帳準備充足應有助於吸收額外損失。

(二)獲利能力
菲國銀行業獲利以利息收入為主,其次為手續費及佣金等收入(詳圖5);近年由於低利率環境以及大型企業放款之市場競爭壓力,淨利差逐漸下降,惟菲國銀行業積極擴展較高收益之中小型企業及消費金融放款,故淨利差自2013年以來大致維持在3.2%~3.3%左右,惟因放款成長,致純益自2014年起逐年上升,近三年之ROA及ROE則因總資產及淨值亦見成長而分別介於1.2%~1.3%及10%~11%間,獲利能力尚稱穩定;據Moody’s報告,儘管菲國銀行業未來之授信成本仍將持續上升,惟因近年積極擴展收益較高之中小型企業及消費金融放款,以及利率走升等因素將使淨利差擴大,故預估菲國銀行體系未來獲利能力仍將維持穩定。

(三)流動能力
客戶存款為銀行體系主要且穩定之資金來源,截至2016年底銀行體系總存款達PHP10.5兆元(約折合2,100億美元),占資金來源比重約為77%。其中又以儲蓄及定期存款居多,比重分別為50%及27%;資金來源相對穩定;另菲國銀行體系近年平均存放比率約維持在68%~73%間,整體而言,該國銀行體系流動性良好。

(四)資本適足性
菲國銀行業自2013年起即致力對外籌資以充實資本,致大部分銀行資本適足率高於法令之最低要求。截至2016年底止,整體銀行業平均資本適足率為11.4%,高於法令最低要求10%,資本適足性良好。由於銀行放款持續成長,預期未來資本適足性可能微幅下降,惟仍足以吸收預期可能損失之信用風險。

(五)政府支持度
依1990年亞洲金融風暴之歷史經驗觀察,菲國政府對部分經營困難之鄉村及合作銀行,並未提供任何財務支援或政策支持;大型綜合商業銀行,則因其對國內經濟影響力大,較易由政府提供財務支援或放寬適用有關法令等政策支持。顯見政府對銀行體系之支持係屬有選擇性,對大型綜合商業銀行之支持度較高;目前該國存款保障上限為PHP50萬元(約折合1萬美元)。

三、結論
基於菲國銀行業獲利能力及資金來源穩定、資產品質逐年改善、核心資本充足,流動性良好,加以總體經濟穩定成長,金融經營環境仍大致平穩,國際信評機構Fitch及Moody’s對其銀行體系未來展望評估均維持為穩定。

中國輸出入銀行版權所有 The Export-Import Bank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開關 視窗建議寬度1920*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