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首頁歐洲立陶宛
:::

基本國情

+more
˙地理位置:西濱波羅的海,北鄰拉脫維亞,東連白俄羅斯,南接波蘭,西南則與俄羅斯之卡列寧格勒接壤,西與瑞典隔海相望。 ˙面積:65,286平方公里。 ˙首都:維爾紐斯。 ˙人口:2,655,755 (2023 est.)。 ˙語言:立陶宛語。 ˙宗教:羅馬天主教為主,亦有東正教等少數宗教。 ˙幣制:歐元。 ˙匯率:1美元兌換0.90歐元 (2023年底)。 ˙政治制度:民主共和體制/議會內閣制。 ˙主要出口產品(2022年):礦產品(17.2%)、機械設備(11.5%)、運輸設備(6.2%)、化學品(5.9%)。 ˙主要進口產品(2022年):礦產品(28.1%)、機械設備(14.7%)、食品(6.2%)、化學品(2.3%)。 ˙主要出口國家(2022年):拉脫維亞(12.8%)、波蘭(9.1%)、德國(7.9%)、俄羅斯(6.2%)。 ˙主要進口國家(2022年):波蘭(11.7%)、拉脫維亞(11.6%)、德國(7.9%)、美國(7.5%)。 ˙我對該國輸出(2023年):111.91百萬美元。 ˙我自該國輸入(2023年): 39.66百萬美元。 註: 1.地理位置、面積、首都、語言、宗教、幣制、政治制度等資料取自外交部,國家相關資訊。 2.人口取自CIA,The World Factbook。 3.匯率、主要進出口產品、主要進出口國家等資料取自EIU。 4.我國對該國輸出入貿易額取自經濟部國際貿易署。
回到首頁歐洲立陶宛綜合評論立陶宛政經現況
:::

立陶宛政經現況

編輯: 張凱喻

2014/10/07列印

一、政治現況
立陶宛之政治制度為內閣制,單一國會(Seimas),共141名議員,其中71席由單一席次選區直接選出,另70席依政黨得票比例產生,惟需跨過得票率5%的門檻,任期4年。總統由全民選出,擁有任免內閣閣員、制訂外交政策等權力,任期5年,連選得連任一次。
2014年5月11日立陶宛舉行總統選舉,現任總統葛茹包斯凱蒂(Dalia Grybauskaite)在首輪投票中獲得46%得票率,並未過半,與得票數居次的社會民主黨(LSDP)候選人巴利奇蒂斯(Zigmantas Balcytis)進行第二輪投票,投票結果,葛茹包斯凱蒂得票率為57.9%,順利擊敗對手,再度連任總統,任期至2019年。
立陶宛自1990年獨立以後,政黨林立,鮮見擁有國會過半席位之單一執政黨,多黨組成聯合內閣成為該國的政治常態。目前主要政黨包括社會民主黨(LSDP)、祖國聯盟-立陶宛基督教民主黨(TS-LKD)、勞工黨(DP)、秩序與正義黨(TT)、自由運動黨(LS)、波蘭族選舉行動黨(LLRA)、勇氣路線黨(The Path of Courage)、農民聯盟(LVLS)等。
立陶宛於2012年10月14及28日分兩階段舉行國會選舉,選舉結果各黨所獲席次依序為:社會民主黨獲38席、祖國聯盟-立陶宛基督教民主黨獲33席、勞工黨29席、秩序與正義黨11席、自由運動黨10席、波蘭族選舉行動黨8席、勇敢路線黨7席、農民聯盟1席、獨立參選人3席。
立陶宛2009年受全球金融風暴衝擊,財政嚴重惡化,緊接著南歐諸國爆發債信危機,歐盟要求各成員國減少財政支出及擴增財源,祖國聯盟-立陶宛基督教民主黨所領導的執政聯盟推動撙節財政政策,限縮經濟成長,導致失業率飆升,引發人民不滿,祖國聯盟-立陶宛基督教民主黨的民意支持度大幅下滑,雖曾力求振興經濟及加速加入歐元區(Eurozone)協商以拉抬民眾信心,但最終仍在國會選舉中遭到挫敗,國會席次由45席大幅滑落至33席,淪為最大在野黨。原在野的社會民主黨以放寬撙節財政政策為訴求,獲得選民認同,席次由25席大幅增加至38席,取得國會第一大黨的地位,選後與勞工黨、秩序與正義黨、波蘭族選舉行動黨等四黨共同組成執政聯盟,在國會擁有86席過半席次,由社會民主黨黨魁布特凱維丘斯(Algirdas Butkevičius)出任總理。2013年5月國會補選,執政聯盟增加1名席次至87席。2014年8月25日波蘭族選舉行動黨因對俄羅斯在烏克蘭東部危機之立場及立陶宛波蘭族議題,與執政聯盟其他黨派意見相左,被逐出執政聯盟,目前聯合政府席次降至79席。
立陶宛將於2015年1月1日加入歐元區,執政當局須持續保持警覺以避免總體經濟失衡情況發生。在國會選舉期間,執政聯盟即以較溫和的反財政撙節措施為訴求,承諾對財政預算赤字目標保有更大彈性,儘管有政治壓力須鬆綁嚴格的財政撙節政策,但為了建立反景氣循環財政政策緩衝及控制通膨,EIU預期維持一定程度的財政整頓仍是經濟政策的要點,政府將持續減少債務融資的負擔及朝向降低公共債務目標邁進。其他主要政策目標尚包括增加政府收入來源、使能源供應來源多樣化及增強運輸公共建設等。

二、經濟現況
立陶宛自然資源並不豐富,僅蘊藏少量泥煤、硫酸鹽、琥珀、石油及天然氣等,由於政府採行市場導向的自由經濟政策,經濟尚屬發達,主要工業有食品加工、紡織成衣、煉油與電子等產業。2013年產業結構中,農業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為3.5%、工業占26.1%、服務業占62.9%。
立陶宛屬小型、開放的經濟體,2013年人口約300萬,GDP規模僅459.76億美元,人均所得為15,470美元,出口總值占GDP比重約達八成七,經濟規模自我調適能力不足,極易受到外部因素的衝擊。依Global Insight數據顯示,2013年外人直接投資(FDI)淨額為4億美元,占立陶宛GDP比重約0.9%。
(一)總體經濟
受到全球金融風暴衝擊,2009年立陶宛經濟大幅衰退14.8%,隨著國際經濟緩步復甦,立陶宛經濟逐漸恢復成長,2010至2013年實質GDP成長率分別為1.6%、6.0%、3.7%及3.3%,相較歐盟(EU)其他國家復甦情況為佳。2014年上半年立陶宛實質GDP成長率為3.3%,展望未來,物價下跌及實質薪資上漲使得國內消費持續支撐經濟成長,另一方面,受烏克蘭東部危機及歐盟對俄羅斯制裁影響,導致俄國經濟成長不佳,俄羅斯係立陶宛最大之貿易國,進而影響立陶宛出口表現,2014年上半年立國出口衰退0.5%。EIU預測立陶宛2014年及2015年實質GDP成長率分別為2.5%及2.7%。
(二)通貨膨脹
立陶宛通膨尚屬溫和,2011年由於國內需求復甦,推升物價,CPI年增率由2010年的1.2%上升至4.1%,隨著全球經濟成長趨緩及歐債危機持續,通貨膨脹壓力減緩,但2012年7月政府調升天然氣稅率,導致物價跌幅縮小,2012年CPI年增率降至3.2%,2013年CPI年增率續降至1.2%。受能源及食物價格下跌,2014年上半年立陶宛CPI年增率僅有0.2%,展望未來,EIU評估由於能源價格降低及立陶宛幣較俄幣及美元走強,皆抑制2014年物價水準,EIU預測2014及2015年CPI年增率分別為0.4%及3.4%。
(三)財政情況
立陶宛為達成加入歐元區所需的條件,自2009年開始勵行撙節財政措施,加上近幾年經濟復甦,政府稅收增加,財政狀況逐漸改善,2011至2013年財政赤字占GDP的比率分別為5.5%、3.3%及2.2%;展望未來,2014年立陶宛政府仍將持續進行嚴格的財政撙節政策,此外,由於歐元區危機減緩,迫使立陶宛向IMF及歐盟尋求援助風險亦大幅降低,因而減輕立陶宛向市場借貸之潛在成本。EIU預測2014年及2015年財政赤字占GDP的比率分別為1.9%及1.8%。立陶宛政府債務負擔並不嚴重,2013年政府負債占GDP的比率為39.3%,為彌補財政赤字所需的資金缺口,立陶宛政府自2009年開始多次發行歐元債券(Eurobond),順利募集資金,顯示國際金融市場對立陶宛政府債信疑慮不高。
(四)就業情況
立陶宛2011至2013年失業率分別為15.4%、13.4%及11.8%;展望未來,儘管立陶宛經濟成長率超越其他歐洲國家,但成長幅度仍不足以快速增加新工作機會,加上受限於疲弱外部需求,使得失業率依然維持在高點,無法有效降低。另一方面,立陶宛高齡化人口加上技術勞工持續外移至西歐經濟體,恐將成為未來經濟復甦轉強的絆腳石。EIU預測2014年及2015年失業率分別為11.1%及10.5%。
(五)對外貿易及國際收支
立陶宛2010年經常帳尚有小幅盈餘1,500萬美元,惟隨著國內需求復甦及國際油價上漲,商品貿易進口增幅遠大於出口,且外資因獲利而匯出盈餘增加,導致經常帳收支轉為赤字,2011與2012年經常帳赤字占GDP的比率分別為1.4%及0.2%;受經常移轉盈餘所驅動,立陶宛2013年經常帳盈餘為6.75億美元,占GDP比重為1.5%,是自2009年來最好的表現。展望未來,由於俄羅斯禁止歐盟食品進口亦導致立陶宛商品出口乏力,貿易逆差大幅擴大,EIU預測2014年及2015年經常帳由盈轉虧,赤字占GDP的比率分別為1.7%及1.3%。
(六)外債情況及外匯存底
立陶宛2013年外債餘額較2012年減少5.8億美元至309.5億美元,外債占GDP的比重為67.3%,占出口比率為55.7%,債負比率為18.6%,短期外債占總外債比重為18.5%,短債占外匯存底之比重為76.8%;外匯存底為76.4億美元,外匯存底支付進口能力為2.3個月。綜合而言,償債能力稍嫌薄弱。
(七)匯率
立陶宛幣立塔(Litas)匯價一向穩定,自2002年2月起立陶宛央行(Bank of Lithuania)採行固定匯率政策,將3.45立塔釘住1歐元。2004年加入歐洲匯率機制(ERM2)後仍維持該政策,因此在金融風暴期間立塔跌幅相較東歐其他國家(烏克蘭等)之貨幣輕微。2011-2013年底立塔兌1美元匯率為2.67、2.61及2.51。立陶宛即將於2015年1月加入歐元區,由於使用共同貨幣,無法享有貨幣貶值之利,立陶宛先前即以“內部貶值”政策透過降低物價及工資的方式以保有競爭力。展望未來,立塔兌美元匯率主要隨歐元波動,EIU預測2014年底一美元兌換2.63立塔。
(八)國家債信評等
2014年4月11日國際信評機構標準普爾(S&P)以立陶宛經濟成長仍將維持穩健、優於預期的外部及財政表現及立國符合加入歐元區要件,可望於2015年成為歐元區會員國,將立陶宛國家債信評等調升1級,由BBB+升至A-,評等展望為穩定。2014年6月25國際信評機構惠譽(Fitch)亦調升立陶宛國家債信評等1級,由BBB+升至A-,評等展望為穩定,主因係立國確定將於2015年1月1日加入歐元區,相較於釘住歐元匯率,適用歐元將增強立陶宛經濟政策一貫性及可信性,亦有助於降低國家及銀行體系之外幣曝險,加上以歐元作為準備貨幣將增強立陶宛之財政及外幣融資彈性。國際信評機構穆迪(Moody’s)目前對立陶宛的國家債信評等仍維持在Baa1,但於2014年9月5日將立國評等展望由穩定升至正向(Positive),理由為立陶宛政府資產負債表持續改進,及加入歐元區後將消除匯率風險與降低政府外債占整體政府債務之比率。
世界經濟論壇公佈最新「2014-2015全球競爭力報告」指出,立陶宛的競爭力在全球144個參評經濟體中排名第41位,較前次評比進步7名。根據國際透明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公布的「2013年貪腐印象指數(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 2013)」報告,立陶宛在177個國家或地區當中排名第43,與斯洛維尼亞列同一等級。

三、對外關係
立陶宛於2004年加入北約(NATO)及歐盟,外交政策傾向親西方國家,重大國際政經議題原則上與歐盟保持一致。立陶宛政府原計畫於2012年加入歐元區,但受到全球金融風暴以及歐債危機的影響,加入歐元區的時程一再延後,2014年7月23日歐盟理事會同意讓立陶宛於2015年1月1日加入歐元區,立陶宛將成為歐元區第19個會員國。
立陶宛外交政策仍持續與歐洲大西洋區域(Euro-Atlantic)維持緊密連結,對俄羅斯則採取謹慎但逐漸強硬的態度。目前俄羅斯為立陶宛最主要的進口與能源供應來源,亦為其最大的出口市場。從歷史上來看,俄羅斯與立陶宛關係優於愛沙尼亞及拉脫維亞,然而,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及逐漸升溫的烏克蘭東部危機,使得立陶宛對俄國帝國主義的恐懼加深。立國總統葛茹包斯凱蒂強烈批評俄羅斯侵犯烏克蘭之舉,亦指稱併吞克里米亞不具合法性,另為了回應烏克蘭東部危機,葛茹包斯凱蒂簽署修正案將立陶宛國防支出增加至北約規定標準(GDP之2%)。立陶宛支持歐盟對俄羅斯第三階段之制裁,因此,立陶宛亦承受俄國禁止其食品進口的報復性措施。EIU評估未來1年內制裁恐將加深,歐盟和俄羅斯仍存在高度緊張關係,尤其是立陶宛更暴露在俄國中斷供應其天然氣之風險中。
2013年立陶宛主要進口國家依序為俄羅斯(29.4%)、德國(10.4%)、波蘭(9.5%)、拉脫維亞(6.2%)、荷蘭(5.2%),主要出口國家為俄羅斯(20%)、拉脫維亞(10.1%)、愛沙尼亞(7.6%)、波蘭(7.5%)、德國(7.2%),俄羅斯為立陶宛最大貿易夥伴。2013年我國對立陶宛之貿易順差約1.23億美元,主要出口電機設備,主要進口家具等。

中國輸出入銀行版權所有 The Export-Import Bank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開關 視窗建議寬度1920*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