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首頁亞洲以色列
:::

基本國情

+more
地理位置 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北角,北接黎巴嫩,東北與敘利亞為鄰,東與約旦接壤,南及西南連接西奈半島,西瀕地中海。 首都 耶路撒冷(Jerusalem) 語言 希伯來語、阿拉伯語 面積 21,946平方公里 人口 9,043,387 (2023 est.) 宗教 猶太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 幣制 以幣 (New Israeli Shekel) 政治制度 內閣制 匯率 3.52 Shekel兌1美元 (2022年底) 主要輸出項目 機械、電氣設備及零件(25.7%)、化學品和化學產品(23.3%)、光學、攝影及醫療儀器(12.3%)、拋光鑽石(7.7%) (2022年) 主要輸入項目 機械、電氣設備及零件(22.6%)、燃料(13.6%)、化學品和化學產品(9.7%)、鑽石(4.8%) (2022年) 主要出口國家 美國(27.9%)、中國大陸 (6.9%)、印度(5.8%)、英國(4.7%) (2022年) 主要進口國家 中國大陸 (12.4%)、美國(9.1%)、德國(6.7%)、瑞士(5.7%) (2022年) 我對該國輸出 1,124.39百萬美元(2022年) 我自該國輸入 2,154.68百萬美元(2022年) 註: 1. 地理位置、首都、面積、幣制、政治制度、宗教等資料取自外交部國家相關資訊。 2. 人口資料取自CIA。 3. 匯率、主要輸出入項目、主要進出口國家資料取自EIU。 4. 雙邊貿易金額取自國貿局,中華民國進出口貿易統計。
回到首頁亞洲以色列綜合評論以色列政經現況
:::

以色列政經現況

編輯: 張凱喻

2014/08/28列印

一、 政治現況
以色列國內政黨林立,自建國以來,一直未有任一政黨可握有逾國會半數席次,因而政治體系之穩定一向仰賴執政黨結合其他黨派,籌組聯合政府遂成為該國政壇一大特色。以色列最近一次大選係於2013年1月22日舉行,由總理納唐亞胡(Netanyahu)領導的聯合黨(Likud Party)聯合右翼政黨以色列家園黨(Yisrael Beitenu)組成Likud-Beitenu聯合黨參選,選舉結果在國會120席次中共獲31席,而新興政黨屬中間派系之未來黨(Yesh Atid)則獲19席,躍升為國會第二大黨。2013年3月,聯合黨與以色列家園黨、未來黨、猶太家園黨(Jewish Home)及Hatnuah黨共組執政聯盟,共計在國會中取得68席次。
屬右翼派之總理納唐亞胡自2009年3月31日擔任總理迄今,儘管2013年1月大選,其所領導聯合團體依舊是國會最大團體,但支持度明顯下滑,目前納唐亞胡內閣之政治前景依然面臨一系列挑戰。首先,鑒於以色列政壇執政聯盟凝聚力脆弱之傳統特有生態,必須籌組一個儘可能包容廣泛的政府,否則黨派立場各異,各有其政治利益考量,將難以執行政府政策運作。再者,目前政府亦面臨包括貧富差距日益擴大、住房不足、不斷上升的醫療和教育費用等引發民眾不滿之社會問題。此外,由於自今年7月來以色列與統治加薩走廊(Gaza Strip)之伊斯蘭教團體哈馬斯(Hamas)爆發軍事衝突,導致執政聯盟內部歧見惡化。
以色列國內對巴勒斯坦問題一直存在兩股勢力,當國內外情勢相對和平冷靜時,民意多擺向左派(溫和派),然而當爭端再起時會激發國內民族意識,民意則傾向右派(強硬派)。隨著中間左派力量的抬頭,可能促使右派總理納唐亞胡領導的聯合政府,未來面對以巴和平進程的處理更趨謹慎。
以色列國會議員任期為四年。儘管下次大選預計在2017年舉行,但自從1984~1988年由全國聯盟(National Union)所組成之政府完成任期後,並無任何一個執政聯盟能順利完成整個任期。一般來說,由於以色列低門檻的選舉制度(只要得票率達全國有效票2%的政黨,皆能分得國會席次),造就國內政治黨派林立,也難以形成穩定和持久的執政聯盟。2014年3月通過一項新法案,提高得票率須達全國有效票3.25%的政黨,才能取得國會席次,儘管如此,此得票率門檻對於解決國內政黨林立問題成效有限。以色列目前國會的結構,右翼和中間偏左派勢力均分,也意味著執政聯盟易受到內部分裂影響,使其完成整個任期之可能性降低。
二、經濟現況與展望
(一)總體經濟
受全球經濟欠佳,加上亞洲新興市場需求成長趨緩,以國2012年經濟成長率由2011年之4.6%降至3.4%,步入低成長階段,2013年實質GDP成長率再降至3.3%。受出口及投資縮減影響,2014年第一季實質GDP成長率僅為2.8%,第二季續降至1.7%,EIU認為政府在此壓力下,應會採取額外經濟刺激措施,例如減稅,並預估2014年實質GDP成長率微降至3.1%。展望未來,隨著歐美經濟復甦,加上內需逐漸轉強、天然氣輸出增加及持續減少進口能源,EIU預估2015年實質GDP成長率將提升至4.1%。

(二)通貨膨脹
經濟成長遲緩,減少需求面對通貨膨脹壓力,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回跌和以幣的升值,均有利於以色列保持較低之通膨水準。EIU預估以色列2014年CPI年增率由2013年之1.5%再降至0.9%,低於中央銀行1-3%目標區間。2015年受內需逐漸轉強,CPI年增率將提升,另外,緊縮性貨幣政策導致以幣升值,有助於CPI年增率落在央行目標區間內,EIU預估以國2015年CPI年增率將升至1.6%。
(三)財政情況
以色列政府財政收支情況大致良好,惟隨經濟成長趨緩,2012年財政赤字占GDP比率上升至3.9%。以色列國會通過2013-2014年緊縮預算,透過削減政府支出及增加稅負,使得2013年財政赤字占GDP比重降為3.2%。另外,以色列2014及2015年財政赤字占GDP比重目標分別為3%及2.5%,EIU則預估2014及2015年以國財政赤字占GDP比重為2.6%及2.4%。
(四)對外貿易及國際收支
雖進口支出囿於國際商品價格回軟及國內天然氣開採增加而無大幅度增加,然以色列主要出口市場,歐洲經濟復甦之路仍崎嶇不平,商品出口成長率相對停滯,EIU預估2014年貿易收支逆差將由2013年的94億美元微升至98億美元,經常帳收支順差占GDP比率和2013年相同,皆為2.5%。展望未來,短期內觀光收入因加薩走廊戰爭而受到衝擊,中長期來看,以色列和歐盟之空中開放協定(Open Skies agreement)可望提振觀光產業。另受惠於出口復甦及進口成本下降將有助經常帳盈餘擴大,EIU預估2015年貿易收支逆差將縮小至76億美元,經常帳收支順差占GDP比率回升至2.9%,並呈逐年擴大之勢。
(五)匯率
近年來以色列當局致力於降低以幣升值之壓力,並採取多項措施,旨在遏制熱錢持續流入。然因國內經濟相對穩健加上預期天然氣產出增加,以幣仍呈現升值走勢。以幣不斷升值導致以色列央行於2013年4月直接進場買匯干預,並在5月宣布一項因應天然氣增產對色列幣升值壓力之買匯計畫,2013年底以幣兌美元價位由2012年底的3.73:1升至3.47:1。EIU評估以色列當局阻升措施可望適度奏效,但天然氣產量持續攀升有利於出口,將使得2014年底以幣兌美元匯率再小幅升至3.41:1,並預估以色列幣長期仍呈升值趨勢。

(六)外債情況及外匯存底
以色列2013年外債占GDP比率由2012年之37.6%下降至32.8%,預估2014年再降為30.1%。2012年及2013年外匯存底支付進口能力分別高達9.82及10.73個月,2013年以國短債占外債比重約4成,短債占外匯存底比率45.38%,債負比率12.4%,整體外部流動能力尚可。
(七)外部評等
以色列高科技產業的實力是經濟發展的優勢,舉凡水利、生物科技、再生能源、資訊通訊到軍火工業等皆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以色列國土面積不大,內需市場小,對出口依賴度高。以2013年來看,美國是以色列最主要市場(26.5%),其他重要地區包括香港(8.1%)、英國(5.9%)、比利時(4.7%)及中國大陸(4.3%)。
目前惠譽、標準普爾及穆迪分別給予以色列A、A+及A1之主權債信評等,惠譽之評等展望為正向,標準普爾及穆迪均為穩定。世界經濟論壇公佈最新「2013-2014全球競爭力報告」指出,以色列的競爭力在全球148個參評經濟體中排名第27位,較前次評比退步1名。另依國際透明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公布的「2013年貪腐印象指數(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 2013)」報告,以色列在177個國家或地區當中排名第36名,較上一年進步3名。

三、對外關係
以色列身處戰雲密佈的中東地區,與阿拉伯國家往來關係向來緊張,其中與巴勒斯坦在宗教、領土、意識型態等方面衝突不斷,更備受國際關注。近來以色列地緣政治風險更因中東與北非政局持續動盪而急劇升高,針對阿拉伯地區未來可能出現的新政局變化,如何避免國家招致更多安全威脅,係以色列當局維持穩定對外關係的重要環節。
在以、埃關係方面,2012年6月24日埃及總統選舉結果,由穆斯林兄弟會穆希(Mohamed Morsi)當選總統。穆斯林宗教勢力與以色列的關係向來較緊張,兩國關係發展受注目,但隨著埃及重申遵守以、埃和平協議,並派任新的駐以色列大使,兩國關係平穩。而2013年7月埃及軍方罷黜穆希總統之後,對以色列而言,自然可降低穆斯林宗教力量影響兩國關係之疑慮。惟以色列長期與埃及軍方合作,對抗西奈半島的伊斯蘭民兵,在穆希總統遭埃及軍方罷黜後,埃及動盪加劇,西奈半島軍警遭民兵攻擊的事件更是直線上升。西奈安全危機如果升高,對整個中東局勢可能牽一髮而動全身。
美國仍是以色列最重要盟友,但以國亦體認美國為維護中東既有利益,只有在符合美國整體利益前提下,以國的要求方易獲得美方支持。2011年5月美國總統歐巴馬發表的中東新政策演說,提出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邊界應以1967年「六日戰爭」(註1)前界線為準的說法,引發以國上下強烈反彈。美國改變一向偏袒以色列角色,希望舒緩中東阿拉伯世界的反美情緒,為持續數十年之以、巴流血衝突帶來和平曙光,但也可能引發西方傳統勢力及猶太財閥反彈。以、巴雙方在美國的強力運作下,在2013年7月下旬恢復和談,以色列後來也釋放若干巴勒斯坦囚犯,然同時又宣布繼續在約旦河西岸之屯墾計畫,引發巴勒斯坦的憤怒。2013年11月在美國針對以色列的屯墾計畫提出批評後,以色列已取消在約旦河西岸新屯墾住宅的計畫,12月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再度造訪中東,為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和平談判做新一波努力。中東和平問題夾雜著美國的國家利益、猶太民族與伊斯蘭教徒長期對抗的複雜情結,使歐巴馬的新中東和平路線備受挑戰。
2014年4月巴勒斯坦二大組織法塔赫(Fatah)及哈瑪斯簽署和解協議,由於美國、歐洲聯盟以及以色列將哈馬斯列為恐怖組織,以色列亦抨擊身兼法塔赫組織和巴勒斯坦當局領導人阿巴斯的決定,美國居中斡旋之以巴和平會談終告破局。6月12日以色列三名青少年失蹤,6月底於約旦河西岸附近尋獲屍體,以色列政府宣稱哈瑪斯涉入其中,遭哈瑪斯駁斥,卻引發以色列民眾憤慨情緒。隨後,巴勒斯坦青少年在耶路撒冷遭綁架殺害,直指以色列當局造成的仇視行動,雙方對峙逐漸升高。7月8日以色列和哈瑪斯於加薩走廊爆發戰爭,7月17日以色列決定出動地面部隊進入加薩走廊,使得雙方衝突升至最高點。儘管國際立即出面協調希望以巴結束這場動亂,但雙方戰火依舊,最後在埃及斡旋下,8月26日以巴雙方達成未有限期之停火協議,意味雙方可能全面結束長達7週之軍事對抗。
以色列為出口導向國家,出口以工業產品、科技產品居多。美國、英國與比利時多年來一直是以色列主要出口國,近年與中國大陸加強往來後,目前中國大陸(包括香港在內)已排名第二大的出口國(地區)。至於我國多年來與以色列的雙邊貿易始終處於逆差。2013年我國對該國出口5.88億美元,主要為機器與機械用具(21.39%)、電機與設備及其零件(19.95%)與塑膠及其製品(17.57%);進口8.7億美元,以光學儀器(60.4%)、電機與設備及其零件(16.5%)與有機化學品(6.57%)為主。2014年1~6月我國對該國出口3.04億美元;進口4.08億美元。

註1:(1)1967年6月爆發第3次中東戰爭,戰事歷時6天即告結束,此為「六日戰爭」。戰爭結束後,以色列占領了加薩走廊、埃及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東部耶路撒冷舊城與敘利亞的戈蘭高地,數十萬阿拉伯人頓時淪為難民,也形成日後中東火藥庫問題。
(2)1967年11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242號決議,要求以色列撤出六日戰爭時占領的領土,也要求阿拉伯國家承認以色列的獨立地位。


中國輸出入銀行版權所有 The Export-Import Bank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開關 視窗建議寬度1920*1080